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是要治水 而是要對的治水
2008/07/30 21:31:03瀏覽434|回應0|推薦0
台灣立報/2008-07-28傅恩過

「你們在搞什麼,重點在疏浚啊!」不久前卡玫基颱風重創台灣中區,在水患中失去財物、家當,甚至是親人的群眾,在傷悲、無奈中對著勘災的總統、行政院長等官員這樣喊著。

防洪專長的水利專家李鴻源,日前也公開批判只重工程面的治水工程,只會「錢丟得越多,越慘」,承認過去錯誤的觀念,只是一再建設防波堤、水門,不僅無法因應氣候變遷,不重視滯洪區的盲目建設,使原本可以讓雨水滲透、逕流地底的滯洪區,都被水泥、柏油所取代,排水系統不夠用,颱風所帶來的洪水,進而造成更大的災害。

學者專家早早喊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的報告,早已指出極端氣候強度增加,台灣學者也早已印證在這塊土地發生的事實,中研院研究員汪中和發現,台灣豪雨、乾旱強度逐年增加,一場颱風能帶來的雨量,早已不能以「先前經驗」來判斷。

環保團體一再地提醒,除了疏浚,若無能解決上游的水土破壞,以及缺乏滯洪區的土地問題,我們無法應對每一次的颱風豪雨,一次又一次「有條件」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中,將生態上游區、農地開發為工業區,缺乏整體國土規劃思考的環境政策,皆可能製造更大的水患衝擊。

當市井小民認為治水之道在疏浚,曾經信守「工程至上」的水利專家,也公開指稱工程絕非解決之道,當學者指證歷歷可能有的極端氣候、雨量,當環保團體一再呼籲應審慎評估各種造成災害的可能建設,有沒有人想問:「如果大家都知道,為什麼在位者不知道?」

一再出現災情、出現流淚悲哭的人們,一再出現檢討之聲,這幾年就像電視不斷重播的連續劇,每隔一陣子就出現在眾人的畫面中,不禁想起兩年前朝野立委競相加碼、最後推出來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的1,410億治水預算,當治水工程的預算持續燒,水卻不停淹,有沒有人想問,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真的拿來治水了嗎?尤其當兩黨在不同時空,以懷疑對方要用來綁樁拒絕預算,卻在同一個時空一起喊價加碼,也有官員明白公開說有多少錢拿去綁樁,檢調單位一連偵辦多起治水工程弊案,甚至連經濟部次長侯和雄都涉案收押。

不過現實上,真正拿來治水的預算,還是如同噗通一聲丟到水裡,卻不是無聲無息,留下一個個水泥工程,將河川溪流切割得滿目瘡痍,而一再淤積的攔砂壩,取代原有溪流的疏浚作用,也連帶傷害原有的生態環境。更糟糕的是,其他非治水的建設工程,例如爭議頗多的中部科學園區、山林農地開發,卻一再地重複過去傷害土地、造成洪災的模式,競奪土地原有的涵養功能。

最大的問題,是在位者還真的不知道!錢都花到某些不肖官僚的口袋、或是部分錯誤的工程去了!

在位者不知道,並非是真的不知道。一個經濟、知識水平兼具的國家,並非真的沒有專業人力去規劃、改良治水的工程計畫,然而當固守原有知識的官僚,還是固守原有「工程至上」觀念的集體官僚,將所有專業的、新的研究,與政策訂定脫鉤,不信任基層民眾的參與,而一再忽視在地意見,也將一切警語當作唱衰的烏鴉聲。

而民意代表通過一個粗糙、隨意加碼的治水預算,印證當初環保團體的反對,必定帶來更多的舞弊,一個個弊案不僅是淘空了人民的血汗錢,同時浪費大量的揭弊人物力,甚至是在一次次風災、水患中,成為威脅人民生存的兇手。

過度設置各樣的防堵、護岸,缺乏環境評估的工程,反倒造成河川棲地的破碎化,以及生態危機,因各部會各自為政下,難以整合一個流域的治理,甚至成為出現問題的卸責之道。

當由上而下的治水政策出現如此多的問題,是否能讓我們思考、或認同一個由下而上的治水方案,計算著各樣可能的變數,包括氣候變遷、滯洪區的缺乏、水土保持不足、原有的治水工程、建設工程之缺失,在跨部會協調下,訂定多元治水的方案。

又一個颱風來襲,台灣在一次次越來越嚴重的水患中,應該學習到認真的防災政策,並非是總統、行政院長去一個個緊盯疏浚、防護小工程,並非是人民領沙包、搬家具戒備而已,而是執行治水的政策,且「不是做事而已,要做對的事」。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209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