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0 00:00:07瀏覽1150|回應0|推薦4 | |
慢步生活。人情濃──大溪鎮仁義里 作者:阿碰 基本資料 探訪村里:桃園縣大溪鎮仁義里 「類眷村」!慢生活風味~ 「這裡,是一個很像眷村的地方,地景、民情,甚至給所有外來人的第一眼印象-就是眷村,但她仍舊不是眷村。因為她的土地是私有的,人的流動是自由的,身份是不被侷限的,她的融合程度更廣,生活文化也因此產生質變。」黃里長說,這是他稱之為「類眷村」的仁義里。 因為村落的聚集,這裡有了寶島冰店、54巷雜貨店(里長的同學媽媽開的雜貨店,是這裡最早提供民生用品的小店,賣米也賣糖果)、江西棉被行(店裡放了各式各樣的棉被)、協益百貨行(還是以前的老樣子,店面掛著林林總總的雜貨,包包、書包、雨衣、雨鞋、學生制服等,在當時稱之「百貨」),民國70年來此設廠的金蘭醬油,大大的瓶身造型矗立門口兩側,也變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標。 倚著龜速步調慢慢改變的生活,面對鄰近已改建且入住的僑愛國宅,里長說:「感覺上會有很大的落差,視覺上好像他們比較新穎,但這裡仍保存舊風貌也是相當難得。」沒有大動作地被「更新」,埔頂都市計畫已取消,不同於以往的單純平房形式及灰白牆壁和磚瓦的質感,建築素材越來越複雜,各戶依著喜好、財力的不同而加建,聚落漸漸又有了不同的樣貌。 原住民、外配與榮民,「平等對待、相處」,是瞭解的開始 族群多元是仁義里民的特色,面對里內各年齡層、各特殊背景的人們,里辦公室都有其服務的管道。原住民方面,有原民會、原民局、原住民合作社等服務管道。婦女方面,則以公共廚房吸引婦女們的興趣。但於外配的區塊,一直有著被夫家限制的問題,以「健康檢查、檢測」等名目,反較以「學習」的名義比較容易讓外配夫家接受,同意參與。老年人口則繼續以社區關懷據點的模式提供休閒娛樂保健等服務,另有榮民服務處也會協助榮民榮眷的急難救助申請,總括說來里辦公室算是政府行政業務在社區層級最初步的處理窗口。 另,有關如何面對村里不同族群相處的問題?里長表示「平等對待」是基本的出發點,因為大家都是一樣需要被照顧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因素來到這裡定居,但因為人們可能會有很多既定的觀念存在,自然容易就將別人貼上印象符號,而這些都不應該造成他們之間的誤解,而是應該更寬容地去看待相處。像以前有有些人就會對外配猜測她們嫁來台的意圖或給予主觀意識的評斷,但這其實是不對的。里長表示「當然自己也沒那麼偉大到想要幹嘛!只是希望增加人們之間的接觸機會,經過互動,自然而然就會認識到人們的和善本質,若沒接觸互動就貼別人標籤,這都是很陳腐的觀念。」。
國民黨色彩濃向來是一般民眾解讀眷村的特質之一,但在仁義里卻不只如此,這裡是大溪眷村主要分佈地區,無須動員只需要稍微通知,彼此就會相約來去參加造勢活動,另一方面,談及「客家客鄉」是黃里長在2006年拍攝的一支短片,記錄社區裡的兩個華僑家庭,面對異鄉(或新故鄉?)因著生活壓力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選擇等等。以社區的角度來看,面對外在挑釁族群和睦的政客或媒體聳動言詞散播,雖然社區裡各式語言想法穿雜都有,但如何透過更多的活動、記錄生活故事,製造更多機會讓人與人之間互動與相互瞭解才最真實! 家庭組成變化,孩童教育令人擔憂 早期這裡多為平房,與都市相比,這裡房價低廉,相對容易吸引藍領階級的勞工與低薪家庭比較弱勢的族群。而除了大環境的景氣低迷,還有這裡家庭組成變化的影響,像是靠著補助生活的年長榮民,嫁來這兒的外籍新娘,乃至產生新一代孩子的家庭。十年前,大概一年開40幾張的清寒證明,現在一年大概要開200多張,申請減免營養午餐費,一個月減少家庭400~500元負擔不無小補,卻也是一令人擔心的警訊。再考量到兒童這一環,因為先天條件的不平等,弱勢幼童的課後輔導是接下來里長想努力的目標之一,將與兩位退休老師合作,以基本「禮貌」、「同理心」體驗為主,希望補足現在社會道德教育不足夠的地方。 後記 幫有趣的粉紅色屋子速寫同時,一邊還有鄰居拿了棉被來這家人門口借曬太陽的地方,這就是以前鄰居因為相互熟識,別說曬棉被了,借蔥蒜、交換自己種的蔬菜和醃蘿蔔、幫別人家顧一下小孩,都是街坊近鄰相互照料的默契,或許這裡族群複雜,亦沒有現代化社會的華麗,但這裡確有著傳統社會裡,令人溫暖的互助互信精神!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