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5 21:57:16瀏覽250|回應0|推薦0 | |
國發會日前發布了最新的人口推計,根據這項報告,台灣人口負成長將會提前4年到來,由兩年前推計的民國115年提前至111年,而工作年齡人口更將在105年開始下滑。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台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641人,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人口負成長剛好可以紓解擁擠的都市空間,並非壞事。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我們必須明白,台灣人口負成長這個問題不只是量的減少,更是質的變化。所謂質的變化是指人口中的青年人愈來愈少,而老年人愈來愈多,估計10年後每5個人裡就有1個老人,老化的情況更甚於美、英等國。 量的負成長如果沒有伴隨著質的改變,老實講還不需令人憂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全球人口的負成長皆是伴隨著質的變化,也就是青年人口愈來愈少,老年人愈來愈多。也許有人會接著問,老年人比較有智慧,沒有年青人的衝動,如此一來社會比較祥和,有什麼不好,何需擔憂?這個說法也有些道理,但卻忽略了經濟面的影響。老年人多半已退休,賦閒在家含飴弄孫,這雖是溫馨的畫面,但當這個社會賦閒在家的人愈來愈多,能工作的青年人力愈來愈少,經濟活力便會愈來愈弱。 眾所周知,企業生產除了需仰賴資本,更重要的是人力,當一個社會的青年人口愈來愈少,企業的投資自然會更加遲疑。更重要的是,少了年輕人,逛街消費的人也就跟著減少,以台灣目前消費占GDP 6成而言,消費的榮枯直接影響經濟成長。當台灣人口負成長並進入高齡社會,城市擁擠在紓緩的同時,消費動能也消失了,到那時台灣經濟再怎麼振興,也振興不起來了。 我們可以這麼說,一般的景氣低迷,可以藉由赤字預算推動公共建設、發消費券來提振一下,也可採取促進就業措施,甚至法規鬆綁來引進成長動能。這些振興措施早就被證明是有效的,例如2008年底的全球金融海嘯,各國政府的振興政策的確阻止了一場大蕭條的災難。景氣循環下的衰退、蕭條是可以採取這些政策工具立即加以紓緩,但當一國經濟的疲乏低迷是來自人口因素,是因為青年人愈來愈少、老年人愈來愈多,這就不是經濟振興政策所可以解決的。 人口因素影響經濟至鉅,但它是慢慢的影響,今年消磨一點,明年消磨一點,幾乎出於無形,但以十年、二十年的發展來加以檢視,就會發現其可怕。隨著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青年人力愈來愈少,經濟生產活動少了,消費動能沒了,投資機會也不見了,經濟社會何來活力?若說景氣重挫是經濟的急性病,高齡化便是經濟的慢性病。 慢性病通常容易被忽略,在政府施政的優先次序上也經常被擺在最後。長期以來每兩年一次的人口推計報告,也一直向決策者示警,但是執政者的回應始終是虛應故事,盡推出一些不痛不癢的政策。什麼育兒津貼、幼兒特別扣除額,還有行政院長江宜樺在內政部長任內,更以百萬元獎金徵求一個「看了就讓人想生小孩」的標語,這實在是天真過頭了。前年底內閣也看出老人年金的問題,開了百場座談會並提出年金改革方案,但兩年過去,一事無成。 本次國發會發布的人口推計提出諸多值得參考的數據,除了8年後人口負成長、1年後工作年齡人口負成長這兩項訊息外,台灣老年人口比重也將在107年升逾14%,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於114年老年人口比重升逾20%成為「超高齡社會」。此前台灣於民國82年老年人口比重逾7%進入「高齡化社會」時,早已有學者專家提出警告,遺憾的是,20年來政府從未以嚴肅的態度面對。如今人口負成長已近在眼前,超高齡社會10年後即將到來,其所涉及的經濟、財政、勞動及社福等問題,各部會依然各自為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一套因應高齡化的方案,歷任內閣眼光短淺,於此可知。 自今年3月學運以來,我們發現各部會已如驚弓之鳥,成天開會寫回應稿,部會首長經常在網路社群與鄉民對談,行政院甚至在月前成立青年顧問團。首長們努力溝通固然重要,但各部會的時間盡消耗在這些瑣碎的事上,何來時間規劃人口老化的因應政策,內閣再不改變施政態度,非得再等2年、4年後的人口推計報告出來,再急就章的推出對策,恐為時晚矣。我們已延宕了20年,沒有多少2年、4年可等了。 明初學者方孝孺曾慨嘆:「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我國人口老化問題亦然。但願江內閣在如今可為之時儘速規劃推動,莫待來日不可為之時再為,則台灣經濟危矣。我們明白台灣眼下確有許多迫切待解的問題,但即使如此,因應人口老化一事,仍必須列為優先施政項目。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