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8/24 18:13:31瀏覽252|回應0|推薦0 | |
行政院長江宜樺和高雄市長陳菊上周五在行政院會面,討論731高雄氣爆事件後石化產業議題。雙方針對石化業安全包括清查管線、修法釐清管理權責、強化防救災能力等議題達成一定共識,但對於遷移市區內管線及成立石化專區等關鍵議題,則未有共識或以時機不宜而擱置。鑑於氣爆事件後石化產業發展困境暴露無遺,未來何去何從?政府整體產業政策如何調整?皆攸關台灣經濟榮枯及數十萬的就業人口,時間已不容蹉跎等待,中央政府必須拿出決心及可行對策,來因應迫在眉睫的產業轉型問題。 台灣石化業的發展,既是工業安全問題,也是產業政策問題。在工業安全層面,「沒有工安,就沒有石化業」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沒有任何妥協或退讓空間。在氣爆事件後,高雄市已宣布危險管線執行斷管移除作業、永不再回埋的決定,行政院對此也表示尊重。至於高雄市區地下管線資訊揭露部分,行政院將請經濟部把國防、能源等管線資料全數提供,由地方政府決定是否全面公開。 但最關鍵的問題是大高雄人口稠密區石化管線遷移及石化產業存續問題,此和是否設置石化專區,是一體兩面,中央和地方皆負有責任。陳菊表示,對於限時遷移都會區石化管線,心中已有時間表;高雄市府更提及中央曾承諾五輕於民國104年關廠,行政院回應表示五輕無處可遷,確定將於104年關廠,大社工業區也將降編為乙等工業區,石化產業必須移出。但遷管、遷廠或關廠都涉及到石化產業調整問題,不僅是高雄地方經濟問題,也攸關台灣石化業及整體經濟發展的走向,中央政府必須有所作為。 依據經濟部統計,102年石化業產值為1.92兆元,占整體製造業產值13.8%,間接帶動產值為7.29兆元,估計上中下游雇用員工人數達30萬人;如此龐大的產業體系,現階段台灣還沒有拒絕石化業的本錢。但不可諱言,近年石化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甚一日,即使沒有高雄氣爆事件發生,石化業前景也令人憂心忡忡。 首先,石化業擴展困難。受制於環評、土地取得困難、國內民意及地方政府反對等因素,國內新設石化專區阻力重重,99年政府決定不建國光石化後,石化業新增投資及設備更新愈來愈少,競爭力節節衰退,石化業占整體製造業比重衰退將近5個百分點,明年五輕再關廠,石化業勢必進一步萎縮。 其次,國際能源技術突破壓縮台灣石化業發展空間。美國頁岩油氣開採技術突破,大陸媒化工技術進展,徹底改變石化相關產業成本結構,未來石化業競爭將進入戰國時代。國內業者紛紛向外尋求出路,台塑集團轉進美國投資態勢明顯,六輕五期順勢不蓋早可預期;泛中油體系業者和大陸石化同業共同投資大陸古雷輕油裂解廠。 再者,大陸石化業者節節進逼。《天下》雜誌最新一期報導,大陸第一大民營化纖集團恆力集團僅以兩年時間在大陸北方島嶼打造出世界最大、最重要化纖原料純對苯 是以,高雄石化業轉型不能不全盤考慮石化業未來競爭力。經濟部規畫在高雄港區或鄰近地帶設置石化專區,首須釐清究竟只是遷移既有仁武、大社等石化業者?或是打造具競爭力、「量在外、質在內」的高質化石化專區?兩者是完全不同的規畫,對石化業發展也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遺憾的是,經濟部迄今只強調,港區石化專區規畫推動將由交通部負責,涉及遷村問題由高雄市政府負責。經濟部若持推卸責任的心態,豈可能因應石化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如果客觀條件顯示台灣石化業未來注定須縮小規模,政府也須有全盤的產業政策,加速發展替代產業,並協助高雄產業轉型,穩定整體經濟及就業情勢。中央政府要先負起應有責任,地方意願及配合度才會大幅提升,產業界也才能知所依循。 大陸產業競爭力快速崛起,台灣經濟必須轉型才有未來,過去20年台灣已逐漸落居四小龍之尾,展望未來,更是充滿挑戰。石化業轉型事關重大,中央政府,尤其經濟部必須定出方向,並展現執行決斷力帶動轉型。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