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4 21:34:49瀏覽100|回應0|推薦0 | |
【聯合報╱記者沈婉玉整理】2014.6.4 一味拚經濟無法解決國內「低薪」問題,台灣應該拚的是「社會」,關注公平福利、調整資源分配,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合理勞動條件,真正改善低薪問題。 近年來民間消費明顯不如以往,與所得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有關,當萬物皆漲唯獨薪水不漲時,就只好緊縮消費、少買一點,貧富差距擴大也使民間消費無法提升,這是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 例如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有能力一個人就買一百萬雙鞋,但他所創造正面效果,比不上兩百萬人買不起鞋的負面效果;事實上,郭台銘不可能買一百萬雙鞋,但原本一年買一雙鞋的窮人,卻極可能變成兩年才買一雙鞋,因此所減少的消費量是很可觀的。 有錢人收入的4成用於消費,花不完的6成存下來;窮人收入的8、9成都用於民生必需消費,如果能在所得分配上較為公平正義,就會刺激消費,進而刺激經濟活絡。 解決之道是增加社會投資,以取代經濟投資不足,例如推動全國性的公共托育服務,以政府投資來創造消費,公共托育服務的另一個好處是,解放女性進入職場的壓力,國內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只有50%,相較其他國家太低了。 事實上,只要參與自由貿易體系,貧富差距就會擴大,舉世皆然。貧富差距拉大使民間消費低落,經濟必然很悶。因此各國都很關注貧富惡化問題,努力拚社會。 歐洲推動許多政策改善貧富差距拉大,例如開徵金融風險稅、富人稅等,稅制是所得重分配的重要工具,可使貧富差距縮小。 例如丹麥所得稅率達66%,繳稅後,生活就不用煩擾,大學免學費,國家還給每個丹麥大學生每月三萬元台幣的生活費,出國念書,也是學校幫忙找經費、出學費。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