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7 21:29:58瀏覽144|回應0|推薦0 | |
自太陽花學運以來,台灣社會充滿「青年之怒」:七年級生對現況不滿、對未來迷茫,因此意欲以破壞性手段來推進改革;八、九年級生則陷入「十二年國教白老鼠」的焦躁漩渦中,親師輩對於國英數主科時數、歷史課綱微調亦激烈交鋒。 對於學潮,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甫為文示警,「台灣未來恐在街頭決定」,在此同時,其調研機構EIU公布的最新全球教育排行榜則出現耐人尋味的結論:南韓、日本、新加坡與香港囊括前4名,昔日冠軍芬蘭落居第5,美歐先進國家瞠乎其後。面對台灣教改20年,高教體系亂象紛陳,識者對EIU調查就算半信半疑,也不免再度感嘆「為何韓國能,台灣不能?」 標榜「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芬蘭式教育,以啟發代替填鴨,曾經是風行全球的教育顯學。但如今以填鴨見長的東亞式教育卻脫穎而出,無疑是反映亞洲崛起的大勢,儘管EIU在報告中對南韓學生硬記死背的長期價值有所保留,也坦承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量化排名。 同樣系出東亞文化圈,韓日星港近年來也都進行了程度不一的教改,例如日本自2002年起推動「寬鬆教育」,以培養學生思考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為由,大砍國高中生的學習內容(經典範例是將圓周率3.14簡化為3),並實施五日制學習,結果弄巧反拙,導致平成世代(1989年後出生)被譏為養尊處優卻智力低落的「寬鬆世代」。 然而不論中學教改成效如何,韓日星港的高等教育仍奉行菁英傳統,學生要跨過大學「窄」門,除了聰明才智還要努力不懈。新近最有名的例子正是以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爆紅的金秀賢,他考了4次,才擠入中央大學戲劇系;在蹲冷板凳等待出頭的階段,一心只想著如何厚植競爭力,而非算計著收入幾K。 日本一流大學畢業生進入政府部門或大企業服務,秉持類似中國傳統士大夫「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堅持,形成國家發展的支柱;而文官體系的堅實運作,正是日本經濟失落廿年,還能維持大國格局的重要關鍵。也因為菁英養成不易,韓日星港社會均給予高度尊重:不同階級大多各安其分,各盡職責推動國家向前。 在全球化風潮下,這些國家與地區也發生貧富差距擴大、薪資倒退、房價所得比惡化、自由化危及弱勢產業、政府效能減損的現象。但何以他們的「寬鬆世代」不曾出現占領國會、突襲政院的激烈抗爭?難道韓日星港的「寬鬆世代」不懂公民不服從的妙用,抑或甘願做「順民」? 從教改層面思考,我們認為台灣「寬鬆世代」較諸韓日星港同世代,至少有兩大差別: 首先,20年教改打破大學窄門,卻產生「反智」的諷刺後果。由於民粹要求齊頭式平等,菁英大學只要多分點資源、多收點學費,就遭批傲慢與自肥。在大學錄取率逼近百分百的情況下,學歷貶值,卻人人自認是專家,誰也不服誰。 其結果就是「懶人包」取代菁英與專家,理性辯論無從發揮,感性主導輿論走向,眾聲喧嘩,不安其分,甚至已走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偏鋒。本該是支撐國家發展的文官體系與知識分子逐漸轉趨消極被動,乃至淪為沉默的一群,終致行政領導力弱化再弱化,立法權煽情再煽情,形成惡性循環。 儘管韓國的「服從文化」在世越號船難後,面臨檢討聲浪;儘管日本的「守紀文化」在講求效率的當代,顯得不合時宜,但服從與守紀,是民主法制的基石,一個不願各安其位的社會,必將付出失序的代價。 其次,20年教改不僅在學習領域製造了「寬鬆世代」,也在國家認同上製造了「分歧世代」,只要執政者非我黨派,就是比外侮還可惡且不能原諒的「敵人」。這種憎恨政府的心態,在世上文明國家實屬罕見。 韓日星三國朝野在「愛國」的大是大非上並無二心:香港在回歸17年後,有了「光復本土」(多少也在緬懷英國殖民時代)的呼聲,但矛頭指向蜂擁的陸客,而非其一貫的自由化財經政策。反觀台灣,「寬鬆世代」的認同歧異與反中情緒,已深刻影響到對國家未來發展路徑的判斷。 上樑不正下樑歪,導致了反智與分裂,如何撥亂反正?在在考驗台灣政客們的良心。對於「寬鬆世代」而言,最大的挑戰則在於能否面對「先甘後苦」的生存試煉?上策當然是正面奮力尋求突圍之道;中策是選擇認命,降低物欲,向日本的「覺悟世代」看齊;下策則是怨天尤人,損人損己。 此時此際,長輩的規勸或許逆耳,但不論霸氣直言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民主不能當飯吃」,還是循循善誘如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的「台灣沒有資格嘆氣」,都旨在提醒新世代珍惜戰後得來不易的發展成果,並勇於接受時代的競爭考驗。 台灣是小國寡民,經不起分裂危機,國家毀了,未來也就毀了。因此,救亡圖存的答案,絕對不會在街頭上!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