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08 13:55:25瀏覽320|回應0|推薦0 | |
【聯合報╱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青年作為時代的中堅、社會進步的動力及國家未來的棟梁,是不變的道理。平情而論,這一世代的青年成長於環境優渥的時代,卻遭逢全球化、學歷貶值、高失業率、低薪、高物價、分配不正義、世代不公的衝擊,很多人擔心,會不會淪為失落的世代?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刻正舉行青年論壇,與會青年將針對社會、教育、文化、國際與環境的議題提出討論。首先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全球經濟和社會一體化的趨勢,包括共同市場、共同遊戲規則及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在這開放過程中,競爭成了生存手段。新的生產技術及生產方式變化加速,深深影響勞動市場。許多不具國際競爭力的青年,開始感到悲觀、失落與茫然。 其次是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造成學歷貶值。特別是在華人社會中普遍存在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的科舉思想;但社會及經濟結構已全然改變,價值觀迥異以往,讀書不見得能夠翻身,高學歷亦不代表高能力,但無學歷又難有機會,讓這一代的青年深陷兩難,進退失據。 再者是,全球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也讓青年人感到無奈。全球青年近四分之一失業,更有不少沒工作、也不想找工作,待在家裡無所事事的「尼特族」。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最近指出,偶像崇拜的經濟,忽視青年,導致青年失業率增加,製造了一個失落的世代。 探究青年高失業率原因,外在的因素,除了全球化衝擊、學歷貶值外,就是全職工作被臨時工、派遣工作所取代、產學落差、企業減少培訓人才的資源、科技取代人才;再者就是青年本身的內在問題,包括:能力不足、國際觀不夠、好高騖遠、工作態度不佳、抗壓性低等。此外,台灣許多學生畢業前終日窮忙打工,無心讀書;畢業後,不是面臨失業就是低薪的工作及高物價的生活,心情不免失落。 要避免台灣青年淪為失落世代,當務之急,就是提高青年的就業率。雖然政府也很努力在搶救青年失業率,但治本的方法應是調整高等教育的分流比例,提高技職院校數至五成以上,以降低學用落差。北歐國家為改善青年就業,早已提出「Youth Guarantees 」,作為個人化計畫,提供每位青年訓練或工作。南韓政府為了提振青年就業,師法德國的工匠制度,培育企業所需及可用人才,積極獎勵並補助培訓技術人才的職業匠師高等學校,可為借鏡。 同時也奉勸年輕朋友,不要妄自菲薄,改變負面態度,朝向正向思考,加強知識與技能,少一點抱怨、多一分努力,你一樣可以成功。許多技職人才在國際發光發熱,就是最好的證明。 短視近利 人社科學人才斷層 【聯合報╱王振寰/政大中國大陸研究中心主任(新北市)】2014.7.8 根據聯合報四日報導,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在院士會議中憂心指出,國內不注重人文社科的人才培育,人社院士將出現斷層;他也特別點出,由於人文社科被各種指標化牽著鼻子走,追求國際大學排名,這扭曲人社科學的發展,更扭曲大學內的投資與生態,愈是新成立的大學越想衝國際排名,就越不注重人社科學。 我對王副院長的看法深感同意,而且特別要指出,由於政府與社會對於人文社會的忽視,現今已經造成人才培育和國家社會需要脫節和人才斷層,需要正視和適度的補救。 我們的人社領域發展的危機之一就是,由於頂尖大學追求世界大學排名,造成了本地社會的議題不被重視。世界大學指標具有非常明顯的偏見,亦即以英語和理工醫農的表現為優先的標準,因此人文社會科學所根基的本土關懷和非英語的出版,都不易被國際學界重視。為了能夠國際出版,國內人社學者經常需要跟隨英美學者的研究,而非關切本地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表現在學者研究和教學上,就是人才培育與社會所需的脫節。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某些政治和經濟學家有能力發表在全球頂尖期刊,得到諸多獎項,但對國內經濟和政治完全不關心也不想研究,因為台灣議題不會被國際一流期刊接受! 第二個人社領域發展的危機,就是政府過於強調科技和應用的知識,造成了大學普遍不重視人社領域人力的培育。最近這些年來,教育部非常強調產學合作和研究創新,以帶動就業和經濟發展。但除了法商應用科系外,人社領域與產業關係不像理工醫農那般直接,所以人社領域的發展從教育部到大學普遍都不重視。 但是就像科技領域為國家社會培育科學家、工程師,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為國家社會培育政府官員、法官、外交官和有理想的社會改革者等。由於退出聯合國的關係,使得我們人力培養只重視歐美日等大國,而漠視對世界其他國家的認識和研究,例如中東各國,因為學而無用武之地的關係,這幾十年來幾乎完全忽略。在現今的環境和能源需求下,我們非常需要對這地區國際事務和談判的人才,然而國內卻人才斷層嚴重,也危及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 第三個人社領域發展的危機就是我們對於不同歷史和文明的漠視,造成了短視近利,缺乏寬廣和長遠的視野。 表現在現今的危機就是,我們的教育對西洋文化之外的其他地區的文明,缺乏相關的人才培育規畫。最近的越南反華暴動,我們才發現到要加強對東南亞的認識。 同樣的,語言和文化研究的學科在過去被嚴重忽視,因為語言教學不會產生立即的「產業發展效果」或是造就國際排名的期刊論文,但各種不同語言的研究和教學,卻是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對國家發展外交和商業貿易具有無比重要性。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人才培育無法像理工醫農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不能被輕忽。現今台灣嚴重缺乏各種外語和國際外交人才,就是長期忽視的結果;未來台灣將逐漸加入各個區域經濟體之中,對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需求將會增加,我們不只需要未雨綢繆,更需要長遠的眼光。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