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吳啟訥--琉球照見中日價值
2014/04/17 22:55:41瀏覽205|回應0|推薦0

20140417 04:10 中國時報 吳啟訥

    古代日本和琉球,都曾長期仰慕中國。在中國的價值體系與中國主導的東亞國際關係體系式微後,兩者的命運大不相同。

    琉球以自身為中心觀察近古和近代東亞國家間互動的歷史,痛切體悟到中國文化價值中具備人我諧和、扶持弱者、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普世與理性的成分;中華天下秩序在規範國與國關係時,形式上雖不平等,但實質上是平等的;現代西方價值體系與國際關係體系在規範主權國家間與民族間的關係時,在形式上雖然平等,實質上卻不平等。

    脫離「慕夏」階段,邁向成熟的日本古代文化,則發展出崇服強者,輕視弱者的價值取向,並將之從社會層面引伸到國際關係層面。繼拒絕向蒙元臣服後,14世紀後半期的日本再度拒絕向明朝朝貢,原因即在於輕視缺乏擴張意願和征服能力的中國。但稍後,日本又與其他東亞古代國家一樣,爭相向明朝朝貢,理由也很現實,「朝貢」根本是中國單方面送錢送禮;平白獲益的事,不做是傻瓜,但心中的鄙視卻日漸增加。果然,17世紀後半期起,日本自命「中國」,德川在致明朝的國書中,標榜自己已是足以取代中華的「大日本」,欲將中國納入日本的「華夷秩序」體系中,只不過這個體系的內在價值與中國的「華夷秩序」不同,其核心在崇尚實力的「霸道」。

    19世紀中後期,郡縣制在中國已經實行了21個世紀,重整後的中華天下秩序也已穩定存在6個世紀,這個體制的細節固然也依自身的邏輯發生變化,但其主要面向,仍是穩定、和諧。與此同時,甫經歷由封建制向郡縣制轉化,正在探尋轉型初期方向的日本,遇到與其社會結構和演變方向類似的西歐,目睹西歐北美國富兵強,乃徹底拋棄中國式「華夷秩序」的外殼,擁抱西方的主權民族國家模式以及附屬在這個模式背後的帝國主義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西化的過程中,從未喪失民族自信,它對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吸收,係建立於光大其民族傳統的基礎之上,包含霸道精神在內。

    反觀中國,19世紀後期以來即開始喪失民族傳統的自信,包括對王道精神感到自卑,曾試圖以各種西方模式取代中國傳統。將外來的價值普世化的結果,只能是將自我夷狄化。

    琉球遭日本吞併,是中華世界秩序崩壞過程中倒下的第一張骨牌。但中國的基本價值,迄今仍受到琉球知識界的尊敬。那霸的沖繩縣立博物館,不僅呈現出琉球、朝鮮等國與明、清的關係和相互之間的關係,更忠實呈現清朝先是阻止日本吞併琉球圖謀,後來苦心扶持琉球復國的史實。

    琉球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在當代中國、兩韓與越南的博物館中,都難覓蹤跡。揆其原因,乃是服膺西方主流價值下的歷史論述與歷史呈現,自我夷狄化,沒有為東亞的價值體系和國際政治體系留下空間。

    在中日、中美之間,價值觀的差異迄今依然存在。中國、東亞的價值與西方的主流價值不同。我們不僅需要反省西方的主流價值,還應從東亞的傳統中發展出一套不同於西方的普世價值,即透過對傳統的繼承和重新闡釋,使古老的價值再次展現其普遍性。(作者為歷史學者)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259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