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12 20:05:56瀏覽3074|回應13|推薦101 | |
女兒小時候很喜歡看狄斯耐卡通片的花木蘭,其中有一個“祠堂”的畫面,引起她的好奇。幾年後,我們回到屏東老家,她看到了真正的祠堂,大為驚艷,覺得這種家族的傳承真是神奇。祠堂前面掛了兩個燈籠,寫著“相府”,她問我為什麼。我當然趕快機會教育,給她上了一課中國歷史和客家人的由來。回到瑞典後,她津津樂道的告訴她的朋友這些見聞,其中有些同姓的朋友還真是聽得瞠目結舌,原來咱們老祖宗還曾經是名相。 穿過吾家祠堂的小天井,外面就是曬穀場。小時候每年的清明節,掃完墓,宗親族人會在曬穀場擺上幾十桌大吃一頓。然後根據族譜,家裏有孩子在上學的,每個人都有教育補助金;大學畢業後考上各種特考的,又有獎金可領。這些費用全由宗親會的共有財產支出。可惜近年來,管理不當,共有財產大幅度縮水,吃飯和領教育補助也已不再。 而最令我讚嘆的是祠堂的牌位上保留女性原來的姓氏,這樣人們可以知道母親來自哪裡。就慎終追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外國,通常婦女婚後跟了夫姓,就取消了自己的原姓。這樣你只知道母親的名,而不知她來自哪個家族。事實上,我覺得姓比名還重要。姓是家族的延續,而名只是親近的人對你的稱呼。很多時候,沒有這樣的交情時,稱呼張先生或李小姐,是一種恰當的尊重。但在瑞典你卻可以直呼老師的名,而不是姓(咋舌,連英美都不致於如此)。很多人對長輩也直呼名字。說的好聽是親切,說的不好聽,是沒禮貌。我的學生沒人直呼我的名字,因為儘管在瑞典,我們仍堅持著中國的傳統。 為了能讓生長在海外的學生有歸根溯源的認同,我在編排高中的學期課程表時,一定有“姓氏起源”這個報告。首先我們用三節課介紹中國人的姓氏起源、遷徙和分支、堂號以及名人。兩星期的時間讓他們去準備,然後各自上台報告。同姓的可以一起分工合作。學生們都很積極,圖片、powerpoint⋯⋯ 都講解得很精彩。認識自己來自哪裡的同時,也聽聽別人的姓氏起源,就像聽故事一樣。結果有一位張姓的學生,跟我說,原來她們張姓這麼了不起,她以姓張為榮。這時就是老師的快樂了! 北歐以前沒有姓,只有名,人們生了孩子,就是以名為姓。自己的名後面加個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所以他們現在的姓很多都是什麼son或dotti。問題是,Sven的兒子Peter,全名叫 Peter Svenson,Peter兒子的姓就叫Peterson,這時Svenson就不見了。要編族譜的話,肯定天下大亂。現在似乎只有冰島仍保留這個傳統,瑞典早已使用家族姓氏了。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一位新聞記者姓“盤”,真是少見的姓。而鳳凰衛視又有位播報員姓“庚”。於是我就好奇的去網上查了一下盤姓。 1. 源於盤古氏,出自上古傳說中開天闢地的盤古氏,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2. 源於姬姓,出自上古傳說中帝湯嚳之女婿盤瓠。 3.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君王盤庚。盤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日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千六百二十五位,多以巴郡、南郡、蒼梧為郡望。 過了幾天,又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鄢”姓。 1.“鄢”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字音同嚴,一聲。雖然生活中不常見這個姓,其歷史卻能追溯到火神祝融氏。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所謂"妘姓",就是歷來姓氏學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個古姓。 2.鄢姓出自河南開封附近,鄢陵縣,古時候那裡稱作鄢邑。在周朝的時候,有一個貴族被封于此,建立了鄢國,後來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元代中期始祖鄢慶自河南遷入山東乳山定居,自明末改鄢姓為焉姓,至今。 焉氏是罕見的稀姓,臺灣地區,僅在臺北市與高雄市,有幾戶焉姓人家。 太有趣了!每一個姓氏展開來都是一個個古老的故事。感謝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這許多的文化瑰寶。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