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5 21:16:47瀏覽1810|回應0|推薦10 | |
「今夕吾軀歸故土 他朝君體也相同」--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頓爾墳場入口對聯
在周五的午後,辦公室裡到處洋溢著小周末預備放假的悠閒氣氛,只見同事Kazaf 碰碰跳跳地跑到我的座位旁,笑著問我 :「Tony,你這個星期計畫要到哪裡探險啊?」Kazaf是公司的HR Manager,由於我們年齡相仿,同屬七零年代出生的「六年級 」 Y世代,因此在我剛到香港工作之後,我們馬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我這星期打算去銅鑼灣。」「我猜你要去Time Squares shopping !」「唔係,我的物慾沒那麼強。」「或者去吃避風塘炒辣蟹 !」「唔係。」「不然就係去維多利亞公園 !」「也唔係 !」「那就係去鵝頸橋打小人 ! 」他促狹地說著,「更加唔係 !」「那我都猜哂啦,猜唔出啦,你到底要去邊度 ?」「我要去跑馬地墳場 !」「啊 !? 我們香港人平常都很少去那裏的 !」只見Kazaf吃驚地張大了嘴吧,一雙眼珠子睜的大大的,只差點沒掉下來。「那裏不是有『阿飄』嗎 ?」,好個港仔Kazaf,連「阿飄」都知道 !
周六的下午,在吃完午飯後,便驅車往銅鑼灣進發。出了銅鑼灣地鐵,步行過了賽馬場,這時兩旁的街景也變得不大一樣,高樓大廈少了許多,與熙來攘往的銅鑼灣市中心熱鬧街景大不相同。沿著黃泥涌道繼續前行,很快便到了跑馬地墳場。 跑馬地墳場包括了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印度教墳場,以及祆教墳場等,自1841年便開始啟用,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我首先到了天主教聖彌頓爾墳場,只見入口處的閘門兩旁牆上,鑴刻著一副對聯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我立刻聯想到Albinus Alcuinus的一段拉丁文古詩,'' Quod nunc es fueram, famosus in orbe, viator, et quod nunc ego sum, tuque futurus eris. '' ,翻成英文的意思是: '' You are now, Traveller, what I once was, and what I am now you will become one day.'' 這是多麼豁達的人生觀。 寧靜的墓園內碧草如茵,落英繽紛,許多擁有百年歷史的洋人古墓林立,到處可見十字架與天使的石雕像,以及象徵生命無常的斷柱,宗教與藝術氣息濃厚,而深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百年古教堂,更是令人驚艷。高懸十字架的圓頂教堂屋頂,希臘神殿風格的三角門頂與圓柱,以及骷髏骨形象點綴花圈的石雕,再再都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墓園裡下葬著許多名人,包括了前香港樞機主教胡振中、首位華人政務司曾廣榮、1967年六七暴動其間不幸犧牲的播音員林彬,以及在沙頭角事件中與越界中共民兵駁火英勇殉職的香港警員。突然間,一個粉紅色大理石墓碑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個由四尊跪著祈禱的天使大理石像所圍繞、造型優雅的石碑;走近一看,原來是五零年代的亞洲影后林黛的墓,墓前還插著幾束美麗的玫瑰。還記得小時候看過她所主演的邵氏電影「貂蟬」與「江山美人」,她在戲裡那風姿綽約、雍容華貴的美好形象,多年來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 就在這和煦陽光的幽靜午後,我懷著莊嚴虔誠的心情,漫步在這美麗的墓園裡,謙卑地從墓碑上一一地認識這些塑造香港歷史的先輩,以及他們所塑造的歷史故事。
在結束天主教墳場的行程之後,接著便造訪鄰近的香港墳場。香港墳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墓園,而在墳場內建於1845年,具都鐸復興建築風格的古墳場教堂,也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教堂。 周末的午後,偌大的墓園裡,似乎只有我一個訪客;走進僻靜的墓園,只見古木參天,美麗而古色古香的教堂就靜靜地豎立在樹林間裡,撫慰著環繞在四周安息的古老靈魂;許多墓碑背後爬滿著青苔,由於年代久遠,上頭的碑文早已模糊而無法辨識;滿地黃花堆積,透露出幾分蕭瑟。金色的陽光從樹林間灑下,空氣裡飄揚著陣陣泥土的芳香,這麼一個美好的畫面,美的讓我不忍移動腳步,不忍移開視線。 墓園裡安葬的大多是西洋人士,包括許多自1841年起,由於戰爭、疾病、海難等原因過世的英國皇家海軍及工程人員。我看著一座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古老墓碑,慢慢地辨認石碑上的文字,試著與這些長眠於此的古老靈魂溝通,認識他們的生平故事。
我讀著其中一個墓碑上的文字,'' William Brodie, Captain of HMS Rattlesnake, died in 1841 '' 這不是參加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傷重病逝的英軍響尾蛇號艦長嗎 ? 我再讀著另一個碑文,'' The stone was erected by Captain Peter Richards, HMS Cornwallis in 1841, in memory of died officers, seamen, gunners, and marines '' Cornwallis號不正是英軍在鴉片戰爭中遠征艦隊的旗艦,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正是於1842年8月29日於艦上簽署的,香港自此割讓給英國。讀著這些沉痛的歷史,心中真有無限感概。 有的碑文則是以中文記述的,「郭士立牧師碑文 - 郭士立牧師德國普魯士人(1803-1851),1831年開始中國沿海遊行佈道,....堪稱中國信義宗教會之父」,郭士立卻也同時在鴉片戰爭談判中,擔任英方的主譯員。另外還有來港行醫的William Morrison的墓碑。在一百多年前中國人的眼裡,西方列強同時是天使與魔鬼的兩面化身,一方面輸出科學、醫療與宗教,另一方面卻也輸出鴉片與戰爭。
在造訪香港墳場之前,我心中一直有個懸念,想來此到革命烈士楊衢雲的墳前致敬。進入墓園之前,我向門口賣花的阿婆買了束鮮花,在偌大的墓園裡找了許久,終於在靠西方的園區裡找到了楊烈士的墓碑。 楊烈士早年於香港受教育及工作,歷史文獻記載,楊衢雲於1892年在上環百子里創辦輔仁文社,並擔任香港興中會會長,發動參與廣州起義與惠州起義,1901年於中環結志街遭清廷暗殺,後葬於香港墳場;為避免墳墓遭人破壞,墓碑上並無文字。 楊衢雲本可獨善其身,在港英政府的庇護下,做個安份賺大錢的中環白領打工仔,大可不必插手國內事務,做個徹頭徹尾的自了漢;但由於愛國心使然,卻毅然投身中國革命的洪流裡,最後求仁得仁,為革命犧牲,這是很令人敬佩的。在電影「十月圍城」中,張學友飾演楊衢雲,鮮活地演繹了楊烈士壯烈犧牲的經過。 我將鮮花放在楊烈士的無字墓碑前,獨自行了三鞠躬禮,向這位為中華民國的創建而犧牲、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跑馬地墳場就是一部香港近代兩百年的歷史書,在這裡安息的先輩們,為過去香港風雲變幻的歷史,寫下一頁頁的瑰麗詩篇,也為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添上了一筆筆的濃墨重彩。透過墳場巡禮,不僅讓人了解到香港從近代走入現代的社會變遷與發展,也讓人真實而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波瀾壯闊的百年香港。
(香港墳場) (楊衢雲烈士無字墓碑) (天主教墳場)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