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嚮明而治 , 其命維新」 - 文言文的日本
2017/08/31 10:08:42瀏覽1217|回應1|推薦33

 

(日本書紀 . 平安時代)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長期認為自己才是「中國」,是中國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與中原文明爭正統,這份雄心是很值得肯定的。

「漢文」,也就是中國文言文,自古便是日本學堂的必授學科,至今依然是日本國立大學入學考試的必考科目。

「明治維新」的明治年號,正是來自易經的「嚮明而治」,「維新」則是源自詩經中「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由於喜歡閱讀關於日本的歷史著作及大河劇,赫然發現,日本許多近代歷史人物名字更是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

夏目漱石,枕流漱石也。樋口一葉,一葉知秋。伊藤博文,「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也。山縣有朋,有朋自遠方來。大隈重信,尊禮而重信。支持國父革命的志士宮崎滔天,讓我想起了[書經]中的「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榎本武揚,我武維揚 。可見中華文化已成為大和民族 DNA 的一部分。即使後來「脫亞入歐」西化,但企圖聯合亞洲對抗西方,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仍然是儒家的「王道」,曰「王道親善」。僅管實際上走的依舊是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

日本戰敗,十萬美軍牢牢佔領日本至今,為徹底消滅軍國主義,麥帥重塑日本建立和平憲法體制,美日主僕關係牢不可破。美國「胡蘿蔔加大棒」的馴化統治是很成功的,把日本民族的精氣神也抽掉了。日本戰後經濟受益於冷戰美金挹注而繁榮,與此同時,日本的民族精神也一直沒有恢復,先前大阪府知事橋下徹「歡迎美軍多多利用日本風俗業」的發言,受到國際訕笑,由此可見一斑。這自然是侵略戰敗的代價。

善於吸收中國與西方文明,進而融合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這是大和民族的優點。然而與此同時,史達林在戰後與同盟國評論日本,說「日本民族愛記仇,會報復」, 可謂一針見血,把日本看透了。

日本居海島一隅,生存空間與資源有限,但與英國面對政治版塊破碎化的歐陸不同,日本在一千多年的歷史裡,與政治版塊統一完整的大陸國家爭資源,多數時間是吃癟的,稱雄亞洲的時間很短暫,也就是甲午戰後到二戰戰敗的幾十年罷了,這是歷史的偶然,而非常態。發動超出自己能力的侵略戰爭而戰敗,受美國佔領牢牢控制至今,也可謂咎由自取了。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nyyu9&aid=108470716

 回應文章

【無★言】時代悲劇 (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9/01 23:01
以前日本皇帝的詔書,即是以文言文寫的。國文程度不好,還看不懂哩!
Tony Y.(tonyyu9) 於 2017-09-08 12:07 回覆:
確實如此,謝謝您的來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