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3 07:20:22瀏覽1801|回應0|推薦38 | |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位於廣州長洲島萬松嶺,由於地處偏遠山區,平時人跡罕至,在艷陽高照的炎熱午後,偌大的墓園裡,竟然只有我一個訪客。墓園寧靜異常,除了夏蟬蟲鳴,靜得只聽得見我自己的急促呼吸聲。 烈士墓園建於1926年,安葬著黃埔軍校師生在兩次東征戰役中犧牲的516位國共兩黨烈士遺骸。由紀念坊,墓道,墓塚,紀功坊,及學生墓群構成中軸線,主墓兩側還有蔡光舉烈士墓,及陸軍17少將墓。
墓園大門是一座琉璃瓦屋簷拱門式建築,有三個圓形大拱門,建築全部由巨型花崗岩砌成,建於1926年,牌坊上鑴刻著「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 蔣中正」,為蔣校長題字,整體氣勢莊嚴肅穆。 走進大門後,便是一條依山坡而建的筆直墓道,墓園裡樹木扶疏,走在由花崗石板舖成的墓道上,令人不由得發思古之幽情。沿著長長的墓道走到底,便可看見到正方形烈士墓塚,墓塚上建一四方碑亭,中立石碑上刻「東江陣亡烈士墓」七個大字,墓塚前方有一張水磨石米的長形大供桌,後方則矗立一座法國凱旋門型式紀功坊,上書「東江陣亡紀功坊 民國十五年八月 張仁傑 敬題」,紀功坊前有「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江陣亡將士題名碑」,上刻自劉堯宸中將以下的東征陣亡將士名錄。沿著紀功坊拾級而上,便可見到紀功坊後的學生墓群。
學生墓群,一座座並排的墳頭,不分國共,這些在兩次東征中共同浴血奮戰,為國犧牲的年輕黃埔同學們,一起長眠於此。 墓碑上刻著青天白日國徽,烈士的姓名,單位,職級,以及立碑日期。 「朱烈士一鵬之墓,黃埔軍校一期,民國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 (照片四)
我在香港馬鞍山圖書館查找,朱烈士在第一次東征期間,擔任軍事偵查任務,搜集許多有價值的情報,後為陳炯明所捕捉殺害,為第一名犧牲的黃埔生,時年僅29歲,後由蔣校長率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以及全體黃埔師生舉行盛大公祭。
「蔡光舉烈士墓,民國十三年八月,譚延闓題」(照片五) 蔡烈士也是黃埔一期生,第一次東征,攻打淡水城時,擔任敢死隊隊長,在攻城時中彈壯烈犧牲,為戰役中犧牲的黃埔生第一人,時年僅22歲。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二學生隊四中隊,學生 張仲頤 墓,民國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學生隊二中隊,學生 柳溥湖 墓,民國十六年十二月廿九日」 (照片六) 這些黃埔同學犧牲的年紀都約在20至25歲之間,正是豐華正茂的青矜歲月年紀,他們投身革命,將滿腔熱血灑在了中華大地上。
其中有兩座擺放鮮花的墓碑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墓碑上分別寫著 :
「韓國人 金瑾濟 之墓 ,第二學生隊」(照片七) 「韓國人 槐山沈春安台 同志」
我在圖書館的資料庫中找到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自李氏朝鮮被日本軍閥吞併滅亡後,許多韓國人志士一直圖謀復國,在中國的幫助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在上海成立,黃埔軍校成立後,廣州成為朝鮮族民族運動的中心,聚集了 8百多名韓國知識份子,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3歲,大多投考廣州中山大學及黃埔軍校,前後總計約有 200多名韓國人投考黃埔軍校,與中國戰友高舉義旗,一同併肩作戰,東征北伐,反帝鬥爭,這兩座韓國人墓碑,正是那段中韓深厚革命友誼歷史的最好見證。直到 2011年,才聯絡上了金瑾濟烈士在韓國的後人家屬,來此祭拜。
還有位於第一排的一座墓碑也很特別,刻著青天白日國徽的墓碑上寫著 : 「中央軍校第二學生隊, 女兵 黃棟氏 墓,民國十六年十一月」,這是一位花木蘭革命前輩的墓。(照片八)
在寧靜的午後,偌大的墓園裡只有我獨自一人,墓園裡十分靜宓,但我的內心卻是異常激動。這些年輕人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年紀輕輕卻毅然獻身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最後長眠於此。我以嚴肅的心情,向這些中華民國的先烈,國民革命軍的前輩行了三鞠躬禮,致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壯哉 !
( 照片一 : 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建於1926年,墓園正門 ) (照片二 : 墓道沿山坡而建,兩旁樹木扶疏 ) ( 照片三 : 東江陣亡將士紀功坊,民國十五年八月立 ) ( 照片四 : 黃埔學生墓群,最右方為 「黃埔一期,朱烈士一鵬之墓,民國十五年」 )
( 照片五 : 蔡光舉烈士墓,民國十五年八月,譚延闓題 )
( 照片六 : 右:「中央軍校第二學生隊四中隊,學生 張仲頤 墓,民國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 照片七 : 「第二學生隊,韓國人 金瑾濟 之墓」 )
( 照片八 : 中央軍校學生第一隊 女兵 黃棟氏 墓,民國十六年十一月 )
( 照片九 : 陸軍十七少將墓 )
( 照片十 :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題名碑,民國十七年十月立。 )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