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玫瑰少年」電影心得
2008/06/06 10:16:43瀏覽6649|回應0|推薦2

電影「玫瑰少年」刻劃了一個七歲小男孩律多對於性別狀態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我將來長大要變成女生,並且嫁給男生。」也在生活之中努力地實踐他的想法。但無奈的是他所處的家庭、學校、社區,並不包容與接納律多穿女裝、行為舉止像女生的他。律多認為自己是科學的錯誤,他相信上帝忘了給他X,而是給了Y。這樣的想法,看在眾人眼裏,感覺幼稚與不成熟。唯獨律多的外婆卻不如此想,她用較為開放的眼光看待律多要當女孩的夢想,沒有嗤之以鼻的態度,單純就是接納與尊重。律多的父母皮耶與漢娜期待透過心理矯正,讓律多意欲變成女孩的想法,能恢復成像男生一樣的舉止。律多試圖像其他男生抓自己褲襠,好讓自己較有男子氣概,也努力融入男生們踢足球的行列。無奈,他的嘗試最後仍是無功而返。皮耶與漢娜對所付出的心理諮商費用,像是江東流水,感到憤怒與生氣。

其實,性別議題始終都是個社會的禁忌與不安來源。即使在今天所謂兩性平權和性別教育大力提倡且推行的時代,人們對於同性戀或是變性人的觀感,或多或少都帶點性別的刻板印象和評價。性別由權力的象徵與分配導引前行,建構了屬於性別主流意識的男剛女柔的社會架構。同性戀也經常與愛滋病等性病的連結關係而浮現腦海,似乎非異性戀的人們就屬於「病態」的群體,需要矯治來予以根除。就如同焦慮存在於人類的心智活動一般,前人將焦慮視為疾病,解決的方法是將之分類,對症下藥然後試圖從心智活動中移除這項重要的警示機制;然而,強制的移除效果卻是有限,正向的宣導倒是成果豐碩。畢竟,生理的差異是由基因所生成,人類沒有選擇的餘地。但是,性別認同以及性傾向則是由後天教育以及社會文化等因素,強加於人類的印記。無論剛柔,生理的差異造成了男女兩性的區別,個性則是人類生命的發揮空間,只不過受到了社會、教育因素的約束和壓制。在台灣的演藝圈當中,主持人莉菁就是個變性成功的例子,她的自信和幸福在於擁有選擇自我性別認同的權利,並且能夠將那得來不易的權利充分享受和體驗。包容的態度是社會的冷暖溫度計,備有關懷與愛的刻度。愛不是侷限更不是靈魂交換的條件。生理差異是客觀條件的存在;認同和傾向是主觀的認知與感受。自由意志的展現正是人類生命力的彰顯;若要有愛,就不宜用歧視醜化的心態看人待人,社會有愛,包容多元的觀念才能具體落實。可以這麼說:科學的錯誤造成的不是病,心態的錯誤卻能夠引發病況的蔓延。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nyliucool&aid=193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