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松花江畔哈爾濱市一日遊《大興安嶺秋色 1》
2018/10/01 14:59:47瀏覽5886|回應0|推薦44

為了尋訪中國最早來臨的秋色,106年孟秋我飛到東北名城哈爾濱,展開一連九天的大興嶺之旅。0916日由桃園經寧波轉機,傍晚時到達哈爾濱市,遠來旅程勞頓,經過一晚的休息,0917日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認識這一座東北的第一大城。

哈爾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松嫩平原東南緣,松花江中游南岸,因其處在版圖形似天鵝的黑龍江省的修長頸處,被譽為「天鵝項下珍珠城」。哈爾濱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之間四季分明。受西伯利亞冷高壓影響,冬季嚴寒、多雪,1月平均最低氣溫-24℃,日最低氣溫常在-30℃以下,有「冰城」之稱哈爾濱市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從建城之始便背負著中華民族的血淚與辛酸歷史,因為哈爾濱城事實上是由19世紀末的沙俄,為入侵中國所一手建成的。

清朝光緒二十二年(189663日),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了《清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1921年正式公布,又稱《清俄密約》,由此獲得了東清鐵路的修築權,在黑龍江、吉林二省內修建滿洲里至綏芬河的鐵路幹線1897年夏東清鐵路開工典禮正式舉行,1898424日沙俄特別考察隊選中了位於松花江與其支流阿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即今哈爾濱市區,並著手進行都市計畫189869日沙俄決定將鐵路工程局設在哈爾濱,並立即開始辦公,是為哈爾濱建城之始。1898年,沙俄曾將哈爾濱改稱「松花江市」,並在此開辦華俄道勝銀行哈爾濱分行,成立商會、學校、氣象站等機構19009月,中東鐵路總工程師尤戈維奇在哈爾濱和中東路沿線非法實施治外法權,成立哈爾濱警察局掌管司法事務1903714日東清鐵路全線正式通車,松花江市復稱哈爾濱市,同年111日開通了哈爾濱至海參崴的客運列車,俄國移民及其他歐洲移民開始大量移居哈爾濱。所以至今哈爾濱市區內仍留有大量俄國式的建築。

資料來源

哈爾濱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二十世紀初,在日俄戰爭失敗以後(1904年—1905年),俄國勢力在哈爾濱的影響力有所減弱,來自包括美國、德國、波蘭、日本及法國等三十三個國家的十六萬僑民移居到哈爾濱。自1907年起,先後共有十六個國家在哈爾濱建立了領事館並建立了數千個工商業、金融業等企業,形成了東北亞的一個國際經濟、金融和運輸中心。哈爾濱的中國人也建立了包括釀酒,食品和紡織工業的企業。哈爾濱也因此成為東北的商業中心和國際商埠1913年,中東鐵路人口普查顯示當時哈爾濱中東鐵路轄區內的各民族人口數量為:俄羅斯人34313人,中國人(包括漢族,滿族等)23537人,猶太人5032 ,波蘭人2556人,日本696人,德國人564人,韃靼人234人,拉脫維亞人218人,喬治亞人183人,愛沙尼亞人172人,立陶宛人142人,亞美尼亞人124人,也有克里米亞卡拉伊姆人、烏克蘭人、巴什基爾人和一些西歐人。全市總人口為68,549人,包括五十三個民族,講四十五種語言[30]。到1917年,哈爾濱的人口超過了10萬,其中只有11.5%出生在本地,其餘皆為移民。191812月,俄國內戰期間,幾千名白俄官兵和超過10萬的俄裔流亡至哈爾濱,其後哈爾濱便成了大規模的猶太人和白俄流亡者聚居的中心 ,成為俄國境外最大的俄國人聚居城市。哈爾濱白俄建有幾十間俄國學校,並出版俄文雜誌和報紙。20年代早期,哈爾濱俄裔人口逾120,000,達到歷史最高峰

106.0917日一早天氣清朗,正是一個秋高氣爽適合出遊的好天氣,我決定用這一天走訪松花江兩岸的哈爾濱市區美景。

走訪的第一站是中央大街,哈爾濱市的主要商業街之一。南起於道里區新陽廣場,北止於松花江邊的防洪紀念塔廣場,道路由方石磚鋪成,全長1450公尺,寬21.34公尺,是亞洲最長的步行街。街上商店林立,商品多到讓人眼花,人潮汹湧有如大型市集。

第二站,江畔的防洪紀念塔。

位在黑龍江哈爾濱市中央大街終點廣場,1957年特大洪水威脅哈爾濱市,水位超過1932年洪峰0.58米。全市人民戰勝洪水襲擊,於1958年建成此塔。由圓柱體的塔身和附屬的半圓形回廊組成。塔高13米,古羅馬式回廊高7米,諧調壯觀。塔身底部設十一個半圓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最高水位標誌。塔身浮雕描繪戰勝洪水的生動情節。塔頂為由工農兵和知識份子形象組成的圓雕,表現了戰勝洪水的英雄形象。

然而當天真正的參訪重點,毫無疑問的便是松花江了。

松花江是黑龍江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源於滿語,意為「天河」或「銀河」,發源於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天池。由東南向西北流,在平鳳鄉嫩江村附近與嫩江匯合後,轉向東北流,於同江附近入黑龍江。長2308千米,流域面積54.6萬平方千米。 流域通航里程約2600千米。汽輪可上溯到吉林,沿嫩江可上溯至齊齊哈爾,哈爾濱以下在豐水期可通航千噸級江輪。

松花江貫穿哈爾濱市區,兩岸都是哈爾濱市最繁華最美麗的區域。

江畔高樓大廈林立

廣場旁有小型的渡輪可以遊江

搭上渡輪要往對岸的太陽島

渡輪先往下游的松花江大橋,然後轉頭逆江而上,到對岸的太陽島。

也有高空纜車可以渡江

市區這一邊的江岸上高樓大廈林立

松花江寬闊的江面

對岸的太陽島是哈爾濱市最富盛名的遊覽地,尤其是冬季的冰雕展最有名氣。

渡輪站

回首對岸的市區

沿江漫步,有雄偉的吊橋。

渾濁的江水與藍天白雲恰成強烈的對比

雲淡風輕,氣溫宜人,沿江散步讓人心情開朗。

太陽島景區佔地遼闊,為節省時間所以改搭乘園區的繞園專車。

台陽島園區正大門

這裡是冬季冰雕大展的主園區

綠草如茵的園區,很好奇冬季的冰雪景象。

山楂果,頭一回見,很新奇。

訴說著抵抗異族入侵歷史的雕像

園區遼闊,坐遊園車繞到更深遠的區域,已經來到松花江大鐵橋附近的湖泊區。

認識了一位本地的攝影朋友,熱情的為我介紹當地的勝景。

他介紹沙俄時期建的中東鐵路松花江大鐵橋,已經被圖中白色的新鐵橋所取代,舊橋經過改建成為人行觀光陸橋,建議我可以以徒步方式跨越松花江回到市區去。

以舊鐵橋為主體興建的「中東鐵路公園」。

公園旁的大型賞景瞭望台

橋面整建為平坦開闊的人行步道。

從步道上可以眺望開闊的江面美景。

原來中東鐵路的框衍橋體

俄式的橋體守衛室仍予保留,特別引人注目。

越過中東大鐵橋之後,從市區這一面眺望新、舊橋體合一的橫江大橋。

配合黃昏時的雲彩,顯得特別的美麗。

河畔大型的「闖關東」立體浮雕。

所謂闖關東,指的是中國近代史上(清代至民國年間)華北地區人口向東北地區遷徙的運動。關東常指的山海關以東地區,也稱關外(現東北地區),清代該地區因為被認為是滿洲人的「龍興之地」而強加管制。後來俄羅斯族與朝鮮族憑藉人數優勢侵入此區,當時大幅擴張的沙俄對此地原住民入籍,並宣布主權等,大清失去北方故土後深知犯下大錯,從此放棄對漢民的封鎖,是為移民定邊政策。

19世紀時,黃河下游水旱頻仍,餓殍遍野,此時東北卻有大片肥沃土地閒置,開始使中原地區的農民湧起闖關東的浪潮,尤其是丁戊奇荒時期,大批災民湧入東北,朝廷也默許,從此闖關東成為社會上生活困難者尋求出路的廣泛現象。

闖關東的移民源地主要是現在山西、山東、江蘇、河北、河南幾省,其中山東和河北最多。而闖關東路線有兩條:一為陸路,從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等長城各關口出關,進入遼瀋;二為海路,從山東半島乘船到遼東半島,例如由煙台到大連只需一夜時間。移民在當地多以貿易、狩獵、淘金、採藥、墾荒等業務為生,期間更留下「山神」「金王」等傳奇故事。

1860年,面對沙皇俄國在《璦琿條約》中強行吞併外東北與庫頁島地區領土,黑龍江將軍特普欽上疏朝廷,呼籲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獲得採納。卒之於光緒年間完全廢除東北禁令,1907年更在東北設置東三省總督(黑龍江、吉林、奉天)。漢人移民不再需要偷偷摸摸進入東北,於是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地區無地或者少地農民紛紛進入當時仍然地廣人稀的東北墾荒,移民東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到民國初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統治時期,為了大量發展東北經濟:農業與工業的開發,不斷修建鐵路,使漢人闖關東達到高潮。

這一座闖關東的雕像,刻畫的就是當時農民舉家遷襲的情景。

黃昏時來到松花江畔的沙俄建築群老居,有許多頗具特色的餐廳可供挑選。

最具特色的殺豬菜

東北人把白肉血腸稱為「殺豬菜」,是逢年過節不可少的家常菜。白肉酸菜血腸,是滿族特有的傳統名菜,全稱應該是「酸菜燉白肉血腸」。據說「白肉血腸」,是從滿族人祭祀所用祭品演變而來。滿族信仰薩滿教,在祭祀過程中,以豬為牲,而祭祀後豬肉分食於帝王或貴族,這種肉叫「福肉」,即「白肉」。而同樣在祭祀中,「灌血於腸,亦煮鍋內」,這就是血腸。早在清代,瀋陽和吉林地區開設的白肉館,都兼營血腸。

過去,東北農村殺豬過年是一件大事,無論誰家殺豬,都要把親朋好友請來吃殺豬菜,這種習俗至今在東北還保留著。殺豬時最講究的是吃血腸,因此也流傳一句話是「忙不忙,吃血腸」。喜歡吃白肉血腸的東北人說,這道菜是越燉越好吃,味道也越香;燉煮過的五花肉,肥油被酸菜吸淨,肥而不膩,血腸軟嫩滑溜,口感絕佳,酸菜清脆爽口,再沾上特調的醬汁,入口就是屬於東北最地道最獨特的味道。資料來源

早就聽聞東北菜的特色是菜量大,這一次親身經驗才知真的是名不虛傳,兩個人點了三道菜,每道菜不僅盤子大,菜量還多得尖起來像座金字塔似的,真是長見識了。

飯後逛回旅社,順道訪問了頗具盛名的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為清水紅磚砌成的磚石結構,屋頂為鐵皮屋面刷綠色油漆。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南北對稱,東端短、西端長;南北寬約28米,東西長約42米。西端設朝西的正門,東端設與正門相背的後門,南北兩翼均有朝西開的耳門。拉丁十字的中軸線上為主禮拜廳,東端為主祭台;南北兩翼各設一個小禮拜廳。二層設唱詩台。總面積721平方米,可容納1500人從事宗教活動。

十字相交處形成四個磚垛,上置外徑10米的圓形鼓座,戴以巨型穹頂,外部罩以「洋蔥頭」式窟窿頂罩,罩上有十字架,至十字架頂端通高53.35米。正門頂端則設「帳篷頂」式尖塔,用作鐘樓。兩翼和後門亦設「帳篷頂」尖塔。中央穹頂最高,鐘塔略低,其餘三座尖塔最低。

聖索菲亞教堂結合了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平面呈十字架形;方形房間的墩柱上設穹頂;中央大穹頂和四面4個小穹頂)和俄羅斯民間木建築風格(「洋蔥頭」和「帳篷頂」),是一座型制嚴整、風貌地道的俄羅斯式東正教堂。

發現索菲亞大教堂對面有一座由台商投資興建的大型商場,外觀看不出規模,進入之後發現是一座大型的傳統市場,裡面所販售的食品真的是琳瑯滿目,尤其是以俄式的肉類食品居首位,讓人看得眼花撩亂,每一樣看來都美味,每一樣讓我都想嘗嘗看,就這樣東買一點點、西買一點點,結果離開時已經兩手提滿戰利品,只是一路走回距離看似不遠的旅社,可辛苦我的兩條臂膀了。然而那裏的各種美味,卻成了我想再一次拜訪哈爾濱的原動力了。

下一次,去賞雪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j28wang&aid=11696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