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2 16:36:02瀏覽1203|回應0|推薦17 | |
報紙的寄生蟲:入口網站 芭比住的地方是文教區,鄰里街坊很多是公務員,整條巷子40戶人家,但只有芭比一家訂報紙,送報先生來的時候,只聽「咻」的一聲,丟完就走,絕對不會弄錯。 幾年前,網路和cable台還沒這麼普遍的時候,芭比家曾經訂了四份報紙,兩份早報,兩份晚報。隨著網路的發達,即時新聞興起,逐漸只留下一份日報,雖然報紙式微是一種趨勢,但芭比難以想像,一早起來沒有報紙的日子。 記得第一次看網路新聞,有一種罪惡感,特別是如果這份報紙並未訂閱,總覺得別人花錢才能看,我卻看免費的,未免心虛。相反的,當我花錢買報紙時,也對別人可看免費報,而忿忿不平。更不要說那些蹓進便利商店,享受免費冷氣,拿起報紙從頭看到尾,再若無其事放回去的傢伙,即使店員不便阻止,芭比也會投以不屑的眼光。 各位格友不妨想想,好不好意思去豆漿店,喝一杯免費豆漿(成本不到5元)?如果不好意思,那怎好去看一份幾百人或數千人,花了一整天時間採編的新聞,而不付錢呢? 媒體的網路版是後來居上的產品,芭比訂的國外報紙網路版,必須付費,但更多是不用付費的,進去瀏覽捧個人場,網路報便有廣告收入,對收入不無幫助。不過純粹的網路報,其廣告收入根本無法抵銷支出,遲早面臨必須收費的問題。 它說:「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和「華爾街日報」,都開始設收費機制,大家都密切注意它們的創舉,網民會如何反應?「金融時報」要求閱讀超過三篇文章的讀者登記,超過十篇的人付費,結果有一百萬人登記,有十萬多讀者付費。 「華爾街日報」的做法是把文章分為兩類,一種是普世關切,或者是有趣的新聞,另一種是比較嚴肅單調的新聞。前者如新流感、麥可傑克森的皮膚;後者如學者對面板產業困境的看法等。普世關切的新聞,可以免費瀏覽,其餘的就要付費。 「經濟學人」針對網路新聞對傳統新聞的衝擊,也有深刻的描述,它說:網路時代最大的獲利者是,本身並不生產新聞的入口網站,這些入口網站像Google,根本連一個新聞編輯也沒有,只是個資訊收集站,網民在網路上看到的新聞,通常只是一個標題、一句話,或一個連結( 一種沒有人性的新聞)。有興趣的話,才會點到新聞來源的媒體,換句話說,入口網站根本是一種寄生蟲。諷刺的是,寄生蟲獲得的好處,遠遠超過它寄生的母體。即便目前最成功的網路新聞Huffpo,每月的瀏覽人數超過四百萬,僱用了60名員工,但只有4位是新聞編輯。 不過,像求職、股市行情、氣候、不動產資訊等,又有什麼媒體比得上網路?不但即時、隨時更新、還能互動呈現。「經濟學人」還引用Pew Research Cencre 的調查:1994年以來,從廣電媒體獲得的新聞的美國人,從47%掉到35%;從報紙獲得資訊的,則從58%降到34%;2008年,從網路獲得的全國和世界新聞,首度超過報紙和廣電媒體。 國內外媒體經營困難,近一年英國已有70家地方報紙關門,知名的舊金山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也面臨打烊的危機,但市長感慨,30歲以下的人,對此根本毫無感覺。看來網路已取代報紙,成為資訊的主要來源,只是芭比深深懷疑:它能提供像報紙一樣深入的分析和報導嗎?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