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3 13:42:11瀏覽1519|回應4|推薦32 | |
二O一O年十一月八日﹐「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參訪了「力馬生活工坊」後﹐遊覽車逕直向台南開去。 從小在台南公園長大﹐對台南滋生出一種難以言傳的愛戀。多少次夢回台南﹐醒來後﹐驚覺時空早已改換﹐縈繞心懷的兒時情景不再﹐不覺十分悵然﹗如今即將踏上這朝思暮想的聖地﹐「近鄉情怯」之感油然而生。 住進濱鄰台南運河邊的飯店時﹐已是夜幕低垂﹐臨近就寢時間。回台南公園﹐重尋往日足跡﹐已不可能﹐於是就在飯店門外的運河步道上漫步﹐感受一下海風的吹拂。斯情斯景﹐一首有關安平運河的台語歌「安平追想曲」在心中響起——「身穿花紅長洋裝﹐風吹金髮思情郎﹐想郎船何往﹐音信全無通﹐伊是行船堵風浪?‥‥望兄的船隻﹐早日倒返安平城﹐安平純情金小姐﹐啊~等你入港銅鑼聲。」這首敘述十九世紀末台灣與荷蘭混血女子的痴情故事一直傳誦至今﹐給樸實的古城抹上一筆綺麗色彩﹐增添了一份令人傷感低迴的韻味。
安平運河今貌 ■ 百年古蹟 變身文學館 次日我們來到「國立台灣文學館」﹐門前的大圓環﹐似曾相識﹐證諸導遊﹐果真就是記憶中的「民生綠園」﹐那麼這棟文學館就應該是當年稱之為「空戰供應司令部」的所在了﹗ 李瑞騰館長親自接見我們﹐在女作協大會上他曾為我們主持引言「由黃春明主講的鄉土小說與劉克襄主講的自然寫作」。再次相見﹐倍感親切。他致詞歡迎並引薦文學館人員杜宜昌先生。 杜先生一邊為我們作導覽﹐一邊講解文學館歷史﹐他說﹐「國立台灣文學館」館舍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家古蹟﹐前身為建於一九一六年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此館建築許多構造因戰爭或年久失修而毀損﹐自一九九七年開始進行修復整建工程﹐於二OO三年修築完成﹐為台灣近年來「古蹟再利用」的重要案例﹐亦是文學﹑文化與歷史結合的重要示範。 追溯其成立﹐緣起於台灣文學的發展﹐從早期原住民﹐歷經荷蘭﹑西班牙﹑明﹑清﹑日本統治﹐再至民國﹐世代更迭﹐累積了大量豐厚多元的文學作品﹐可惜因歷史與政治的傾軋﹐許多文學書冊與相關史料隨世流失﹐散迭各處。有鑒於此﹐齊邦媛教授等文化界人士極力奔走呼籲﹐希望有系統蒐集﹑保存﹑研究這些珍貴的文學資產﹐數年後「國立台灣文學館」於焉誕生﹐二OO三年十月十七日﹐正式開館營運。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之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了文化的發展。自開館營運七年多來,還不遺餘力地開拓國際交流,並推廣台灣文學於國際。 文學館內部 杜先生指出修復該館時﹐材料用上好的實心原木﹐不惜工本﹐務求堅固﹐可見對該館的重視。走廊的磚牆上還掛有早期對台灣文學有所貢獻的作者圖片與簡介﹐對空間作了充分的利用。他帶著我們邁入一展覽館﹐介紹「台灣文學中的牛」。台灣原為農業社會﹐人民的生活與農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農耕的主角——牛也就成為文學中反映日常生活的主題。另一館內介紹「台灣漢詩」﹐而「媽媽的聲音」館內﹐讓我們感受充滿奶香的母語之美。接著踏進牆上掛滿醒目標題的展館:離散與釘根﹑原鄉與祖靈﹑災難與生態﹑論辯與重建﹑性別與情欲﹑禁錮與脫出﹑反殖與認同﹑戰爭與傷痕﹑疏離與超越﹑批判與關懷﹐這些對比及相關意涵的文字﹐令人動容﹐所附圖像更加深了心靈上的震撼。最後參訪的一個館內﹐牆上大幅「穿越童年的文學情懷」圖﹐展示了該館對兒童文學發展的期待。 實心原木 感謝杜先生專業且熱情地為我們解說台灣文學的發展過程﹐非常生動引人﹐讓大家受益匪淺。最後大夥兒與李館長及杜先生合照﹐為參觀「國立台灣文學館」的行程劃上了圓滿的句點。 ■ 恢宏孔廟 引思古幽情 接著我們來到毗鄰的「孔廟」。孔廟廟門以一「全臺首學」的金字橫匾做為登堂之階。在大門左側立有一塊下馬碑﹐以滿漢文並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字。任何人到此皆需下馬﹐步行入內﹐以示對孔子的尊敬。 下馬碑 孔廟建於一六六五年﹐初設時僅大成殿﹐用來祭祠孔子﹐又稱先師聖廟﹐之後又設明倫堂作為講學之用﹐是為全臺首學。康熙二十四年( 西元一六八五年) 改建孔廟為臺灣府學﹐並改稱「先師廟」﹐俗稱「文廟」﹐是全台最早的一座文廟。興建它﹐代表著興學﹑興教﹑尊孔﹑祭孔﹐借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聖誕之日必遵古禮舉行盛大祭典﹐以保存中國古風。 整個孔廟坐北朝南﹐恢宏莊嚴﹐是模仿古代宮殿式屋宇而建造。屋頂為傳統的歇山重檐式﹐黃色琉璃屋瓦﹐屋脊兩端翹起,十分典雅。廟內數棵盤根錯節的上百年老榕樹﹐愈發引人興起思古之幽情。 乘大家入廟內參觀之際﹐王克難﹑劉詠平與我脫隊﹐奔向母校台南女中﹐當抵達四十幾年不見的校門口時﹐十分激動;踏進校園後﹐更是觸景生情。昔日課堂上的認真聽講﹑球場上的熱烈競技﹑搭篷露營的野趣﹑甚至校園內燃燒似火的鳳凰花﹑煙雨斜陽下的紅磚校舍‥‥‥點點滴滴在心湖掀起圈圈漣漪。在長廊裡﹐巧遇現任校長鄒春選先生。我們將對母校的一腔思念毫無保留地傾洩而出﹐他亦興奮地邀我們至校長室小坐並合影留念。短暫停留裡﹐竟能與鄒校長相見﹐信是有緣。趕著歸隊﹐告別了台南女中。不知他日再踏入母校﹐會是何時﹖ 台南女中校園 與鄒校長合影 ■ 安平老街 飽嚐名小吃 遊覽車開至安平老街﹐大家各自閒逛。有的入天后宮內拜拜抽籤﹐有的逛街購物。已是午後﹐早已飢腸轆轆﹐渴望一嚐知名的傳統美食小吃。踏進曾獲市政府頒發小吃楷模獎章的「貴記美食文化館」﹐望文生義﹐原來它與台南市政府﹑文資保育協會﹐共同以文化及保育觀點出發﹐來推廣台南小吃產業文化。我們迫不及待地品嚐了肉燥芋粿﹑蝦仁肉圓﹑鼎邊趖﹑棺材板﹑蚵仔煎等。坦白說﹐以前住台南時﹐我沒吃過也沒聽過鼎邊趖﹐現在才知道〔銼〕是指黏液爬滾的狀態﹐就是在鼎的邊緣慢慢爬滾的意思。它是以蓬萊米研磨成粉加水調勻﹐先在抹了油的熱鍋上燙成薄皮﹐然後與金針﹑豬肉﹑蝦仁﹑香菇﹑魷魚絲﹑木耳﹑筍絲等湯料同煮﹐再加上獨家的辣味配方﹐十分夠味。來自大陸的文友們可能不習慣這口味﹐不過在台灣長大的人可就吃得意興飛揚了。 ■ 四草竹筏 遊古運河 下午「四草竹筏遊古運河」的生態之旅﹐旨在瞭解自然生態與濕地的保存。百餘年前這條運河為運送鹽﹑糖等民生物資的人工渠道﹐現今由於水道變淺﹐僅能通行竹筏。我們每人頭戴斗笠﹐依序上竹筏坐好﹐一路聽解說員告訴我們這裡是紅樹林的故鄉。紅樹林居全國之冠﹐種類有四︰五梨跤﹑水筆仔﹑海茄冬和欖李。有棵海茄冬經過專家檢定已有兩百歲了﹐它的胸圍有一百二十三公分。有棵體態很特別﹐好像在跳肚皮舞﹐樹幹上有個洞似肚臍﹐上揚的樹枝像高舉的雙手﹐隨風款擺。不只紅樹林﹐我們尚看見土沉香﹑台灣海桐及綠珊瑚等其他植物﹐還看見招潮蟹在岸邊緩慢地爬行。 在進入綠色隧道前﹐解說員要我們坐好﹐提醒我們別被樹枝撞到頭。隧道的入口處,上面還寫著【歡迎光臨】【綠色隧道】的紅字條﹐分掛兩邊。原來兩岸的樹枝彎向河中央生長﹐弓起的弧度形成了一條綠色通道。四周靜悄悄地﹐偶有白鷺鷥優美地掠過水面﹐總帶給我們驚鴻一瞥的喜悅。竹筏悠悠行船﹐陽光透過樹梢灑在身上﹐微風徐來﹐加上盈眼的綠意﹐似進入一片安祥寧謐的「桃花源」﹐好美﹗ 綠色隧道 回程遙見大眾廟的倒影映在水中﹐在陽光下閃著金輝﹐我們知道看見廟宇﹐也就意味著快到岸了。有位文友錯過了時間﹐沒趕上上竹筏﹐正在岸邊翹望﹐於是大家起鬨再回頭開一趟。解說員說︰「這得提前通知。」看看已有別團等著上竹筏﹐我們想她說得有理﹐是應該提前通知﹐不能隨興。沒想到有人提醒我們︰「是提錢來通知啦﹗」解說員笑著猛點頭。 大眾廟 竹筏靠了岸﹐我們的台南古城遊也在這一刻結束了。一日行程雖短﹐但內容十分豐富﹐不愧是趟「知性之旅」。我們不僅觀賞了景區外貌﹐也體悟了其內涵蓋的文學﹑文化與歷史背景。台南還有許多可看的︰如令我魂牽夢繫的台南公園﹑赤崁樓﹑安平古堡﹑台江國家公園‥‥‥我會再來的﹗ 離別依依﹐沒有徐志摩「再別康橋」裡的瀟灑﹐揮一揮衣袖﹐我懷抱不捨之情﹐帶走滿天雲彩﹐續向下一站——嘉義阿里山進發。 (2/27/2011 刊登於世界周刊)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