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求遏止隨機殺人之道
2016/03/29 20:36:03瀏覽2083|回應1|推薦11

尋求遏止隨機殺人之道(329日民報社論)
沈政男

台北市內湖昨天中午發生一起慘絕人寰的兇殺案,一名四歲女童跟隨母親在外閒逛,突然遭到一名三十多歲陌生男子以菜刀割頸襲擊,女童當場死亡,而且遭到斷頭,死狀相當悽慘。消息傳出後,震動台灣社會,不僅引發大批民眾與網友憤慨,也讓許多為人父母者擔心孩童安全而紛紛質疑:我們的社會怎麼了?為何隨機殺人案件越來越多,而且一件比一件殘忍?該怎麼防範?

要遏止隨機殺人,首先必須將台灣歷年發生的類似案件,仔細蒐集相關犯案資料後,建立本土隨機殺人資料庫,並嘗試從中尋找犯案型態與成因。以歷年發生的隨機殺童案來說,2012年高雄的湯姆熊遊樂園殺男童案、2015年台北北投國小校園殺女童案,以及昨天發生的這起殺女童案,共通點是犯案者皆為無業孤立的年輕男性、都找鄰近地區兒童下手,而且嫌犯都有精神科就診或疾病史,值得司法與醫療單位進行相關犯罪分析。

如果本土隨機殺人研究闕如,也能以國外研究資料做為參考,思考預防之道。隨機殺人研究最多的國家是日本,該國法務省已就歷年共約五十多件隨機殺人案進行分析,並撰寫成研究報告。例如日本的研究顯示,隨機殺人動機可分為對自身境遇不滿而遷怒社會、對特定人士不滿但無法報復而找代罪羔羊、藉由死刑來自殺、藉由被關來逃避現狀,以及殺人成癮等,其中「藉由被判死來自殺」的動機,可在北捷隨機殺人案及北投國小殺女童案發現。在美國,因為開放槍枝,隨機殺人常以更恐怖的大規模殺人方式出現,而四分之三犯案者都有尋死動機。凡此種種,都值得台灣參考。

昨天台北內湖發生的殺女童案,初步資料顯示,兇嫌有吸毒前科,且長期在社區出現怪異與危險行為,並曾就診精神科醫院,但未持續接受診療。從犯案後兇嫌言談與警方在其住家的搜索也可以發現,兇嫌平日似有精神狀態不穩之跡象,如果已達精神衛生法規定之嚴重病人程度,當可依法啟動強制送醫流程,何以過去從未執行?另外,北投殺女童案兇嫌犯案後經精神鑑定確認罹患思覺失調症,但從未就醫,顯見社區精神醫療體系仍有補強空間。必須強調的是,這樣的立論並非認定精神病患等同於隨機殺人案高危險群,事實上絕大多數精神病患的犯罪風險與常人無異,而是精神疾病乃屬可治療與矯正之狀況,相關防治值得持續努力。

隨機殺人案過去在台灣社會聞所未聞,如今接二連三出現,不免讓民眾擔心,是否台灣治安已經嚴重惡化?事實上在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都出現隨機殺人案件,而且發生頻率比台灣更高,受害人數更多。隨機殺人是新興社會現象,台灣人必須警惕,但毋須恐慌。比如每有隨機殺童案發生,中小學校園便封鎖門戶,大肆警戒,也有家長不敢讓兒童單獨出門,弄得人心惶惶,好像惡魔隨時潛伏街角,實無必要。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關懷消失,當潛在犯案者在社區浮現,大家忙著自保,不願出面協助處理,只會讓社區更不安全。

每逢令人髮指的殺童案發生,台灣社會的死刑存廢爭議便會重新浮上檯面,昨天以來又有許多人把矛頭指向主張廢死的組織與人士,予以情緒性謾罵攻訐,不僅沒有正面助益,更會限縮言論空間。如前所述,隨機殺人的犯案動機可能有「藉由被判死與被判刑來逃避生命困境」一項,與一般殺人案不盡相同,社會對於嚴懲隨機殺人者的討論,比如「殺童者一律處無期徒刑或死刑」這類建議,須更加謹慎。不論支持或贊成廢死,都應保留理性討論與發言空間,才能為台灣治安尋找最佳出路。

昨天案發後,被害女童母親表示,「隨機殺人者犯案時是不理智的,應從家庭與教育著手,而非只靠立法」,這是相當有智慧的發言,令人欽佩。無辜女童被斷頭殺害,任何有惻隱之心的人無不同感悲憤傷痛,然而在群情激憤之餘,社會更應理性探討,這類事件究竟只是極少數難防個案,還是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畸形現象,並理性冷靜共同尋求遏止之道。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51764878

 回應文章

GolfNut — 無心的邂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31 01:29
所以遏止之道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