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03 11:51:10瀏覽592|回應0|推薦9 | |
我是美國內布拉斯州立大學美術館義務導覽員,常帶領十多歲的孩子們參觀美術館。 猶記得第一次導覽的情況,那只能用一蹋糊塗來形容。 臨場我很緊張,自顧自背誦預先寫好的口條,也不知孩子們是否聽進去;等依計畫進行小活動,要孩子們模仿面前雕像姿勢時,只換來一陣漠然。當下我羞得面紅耳赤不知如何是好,幸虧孩子們的領隊教師帶頭模仿雕像,打破僵局。 事後我幾乎要喪失自信了,卻聽說那群孩子大半是難民營的新移民,正苦惱學不好英文;而我這外國人的蹩腳導覽讓他們興起勇氣,告訴老師他們也做得到,有信心學好英文。 呵,雖然我的處女秀表現不佳頗失顏面,但能鼓舞新移民孩子,倒是美事。我也放下心中大石,原來孩子們沒反應的原因,不是因為我的外國腔英文讓人聽不懂。 我習得了經驗。此後導覽,我都使用最簡單明確的英文,同時搭配肢體語言;偶爾,還是會發生孩子們聽不懂我的口音的情況,我也不覺尷尬,就當作猜謎,要他們猜我想說甚麼。通常,我都能順利地和孩子們互動。 某次,我解釋館內地板材是來自「義大利」的石灰岩,孩子們聽不懂,我要他們猜:「歐洲國家,首都羅馬……」有個孩子反應快,糾正我:「是『義特利』啦!」 原來這樣唸!我笑起來,反而得意洋洋地說:「不能怪我發音不準,我可是『歪國人』呢!」 本文經編輯刪改後,刊登於2020-12-02 聯合報副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