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7 22:12:21瀏覽285|回應0|推薦0 | |
〔記者凌美雪/5.17台北報導〕 文化部五二○成立,五二一掛牌,文建會昨天率先公布文化部三個重要的視覺意象,包括以牽牛花為視覺意象的文化部logo,象徵文化的草根力量;藝術家蕭勤為部本部入口所繪的畫作「大同」,象徵文化部有容乃大;以及在清代以中國的角度繪成的「康熙台灣輿圖」燈箱,做為藝文空間的裝置藝術。 康熙台灣輿圖 做成燈箱 即將出任文化部長的文建會主委龍應台說明,牽牛花是台灣庶民的記憶,它的強韌與草根性,象徵文化部未來將深耕泥土、面向陽光,滲透到台灣每個角落。整體識別系統,左邊是有如揚聲喇叭的牽牛花圖形,右上方是「文化部」三個字,「文化部」下方則是英文名稱「MINISTRY OF CULTURE」。然而,有讀者爆料,文建會曾於五月初公布文化部logo,使用的英文名稱是「MINISTRY OF CULTURE,TAIWAN」,但隨即被撤下,重新公布時,「TAIWAN」的字樣就被拿掉了。對此,龍應台的解釋是,「MINISTRY OF CULTURE,TAIWAN」原是她希望使用的名稱,但因考慮與其他政府部門統一,所以才把「TAIWAN」拿掉。 拿掉台灣 龍:毋需政治解讀 單純的「MINISTRY OF CULTURE」,在海外文化中心掛牌時會不會與中國的文化部混淆?龍應台則說,不需要以「政治」的角度去解釋,「去到一個國際的場合,我希望兩岸不是對立的,是彼此互相尊重。」但實際上,現在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網站上使用的外交部logo,卻是「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不僅有「中華民國」,還明確地標示意指「台灣」,此外,國防部、財政部、經濟部、交通部等部會網站上的logo,也都明確標示R.O.C,不知道龍應台根據的是哪些部會的英文名稱? 龍:期許成為華文思想堡壘 此外,龍應台也在昨公告記者會上說明文化部七個司大致執掌內容,因昨天上午龍應台才會晤過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討論了雙邊文化交流議題,龍也特別指出,將來文化部新設的文化交流司,將有五十%著重在兩岸及對中國的交流,其他六個司也都會有相關政策將「滲入華文世界的市場」。 期許台灣的文化部是第一個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泥土上建立的,龍應台還表示,希望「文化部可以做為中華文化銜接的典範」,也能做為華人世界的人文思想堡壘,並用文化思維保障兩岸和平。中華民國文化部成立後將強化與中國的文化交流,也儼然定調。 大一統思維 欲蓋彌彰 記者凌美雪/特稿 龍應台昨天的記者會,在掛著「康熙台灣輿圖」燈箱的文建會藝文空間舉行,半數以上的藝文記者都相當資深,但看著橫躺在牆面的燈箱,除竊竊私語著「哪來的裝置藝術效果?很土!」之外,著實不解,大舉邁向新時代的「文化部」,為什麼要高掛「康熙台灣輿圖」? 查看台博館的說明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是清代康熙時期所繪的台灣地圖,也是站在中國的角度看台灣的樣子。中國怎麼看台灣?根據「中國經濟網」所載,康熙時期清政府在「統一台灣」的歷史進程中,起初以和談方式統一做為對台基本策略,但前九次和談都失敗了,原因是「鄭氏集團的堅持分裂、反對統一」,以及「和談策略缺乏足以對鄭氏集團形成致命威脅的軍事實力和戰爭手段做後盾。」直到第十次和談,清軍以強大的武力「攻克澎湖,殲滅了鄭氏水師主力,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才取得了統一的結果。 想來不禁讓人毛骨悚然,這豈非與如今中國對台的雙面策略異曲同工?龍應台認為,不必要在國際舞台上戴起鋼盔與中國硬幹(她似乎忘了她的大老闆馬英九現正戴著鋼盔和台灣人對幹),但處處在國際舞台上抵制並為難台灣的,難道不是中國?馬英九總統主張外交休兵,龍應台在文化上當先鋒,力促兩岸文化交流,還自許要以文化思維促進兩岸和平,但在ECFA先行經濟統一的同時,重兵架設飛彈的不是中國嗎? 說穿了,龍應台不過是馬英九實施統一進程的其中一塊踏腳石。所謂文明、文化高度以及華人的思維與用語,只是龍應台外表層層的包裝而已。繼續漠視中國的統戰與飛彈部署,馬英九先是ECFA的經濟鎖進中國,現在則是龍應台的文化投降中國,接著恐怕就是政治統一了! 相關閱讀: 1.龍應台、金庸們,為何如此媚共?!(2008. 8)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819286 2.余杰:龍應台為何不批評大陸?(2009. 4) http://blog.udn.com/teddy5422/2821564 3.龍應台,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遭封殺(2009. 11) http://blog.udn.com/teddy5422/3491870 4.龍應台的中國夢遭封殺(2010. 8)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297743 5.龔忠武:龍應台《大江大海》的弦外之音(2011. 2) http://blog.udn.com/teddy5422/4956457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