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槍口下的政治傳播 ---- 王泰俐
2010/12/05 22:09:55瀏覽615|回應0|推薦0

從五都選舉前夕,一直到選舉當天,各家電視台的新聞聚焦於連勝文中彈事件,候選人幾乎銷聲匿跡於螢光幕上。部分媒體重複播送「連勝文鮮血不能白流」「只因政治立場不同就遭槍擊」「以選票制裁選舉暴力」、「天佑台灣」等語言,3D動畫則反覆呈現子彈如何穿透臉部顱骨的驚悚畫面。選前午夜十二點,仍有談話性節目的來賓在未得知連確切病情前,以啜泣的語調、哀戚的神情討論連未來臉部整形的艱辛路。

這個場景馬上勾起選民對2004年總統大選槍擊案的記憶。兩次大選的槍擊案,性質雖然不同,相同的卻是槍口下的操弄式的媒體傳播。政治學者德意旭曾經研究過如何運用傳播激起人們高昂的情緒。他提出一種「情感抽動」的概念,解釋在傳播過程中如何揭開隱藏於觀眾心目中非理性邏輯。例如,許多美國人至今仍將日本人與珍珠港聯想在一起,因此「珍珠港」對美國人而言具有一種類似「神話」的效果。只要喚起「珍珠港」意象,一種非理性的「情感抽動」情結,就會啟動日本曾傷害美國自尊、奪走無數美國民眾生命的記憶。

兩次槍口下的選舉,許多政治人物對於如何挑動選民心目中這種「情感抽動」的非理性邏輯,顯然越見嫻熟。特定意象或言語所勾起的情結,只連結到特定陣營,操弄的一方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然而媒體在選舉前槍口下的關鍵時刻,難道不該有更高的自律標準,以捍衛民主選舉的基本價值嗎?難道無法判別政治人物操弄演出的動機,還要在選前最後一刻挑起驚懼不安的社會氛圍嗎?

過去,為了防範選舉訊息在媒體傳播中被操弄,選罷法已有選前十天媒體不得公布、報導與評論民調結果的規定,也不得散布謠言,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而今,兩次選前的槍響,已經在選民心中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印記,也撕裂了民主社會的信任基石。媒體與政治人物在槍口下的選舉傳播,到了必須受到規範的時刻。

呼籲媒體應訂定選前重大治安事件的報導自律準則,並納入換照審查的機制。而選罷法對類似事件中政治人物或媒體臆測式或煽動式發言,也應視同 「意圖使人不當選」的言論,加以規範。畢竟多數選民都不願意再在槍口下令人疑懼不安的耳語氛圍中,投下神聖的一票。(作者為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466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