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2 02:49:00瀏覽1660|回應0|推薦0 | |
出身大陸的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近期即將在台出版新書《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他接受電話訪問時表示,○八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對大陸的最大傷害,還不在GDP數字或企業受損,而是政府決策者及學界越來越相信大政府模式。他評估說,如果依據目前發展態勢,十年後中國大陸將可能出現財政危機。 對於目前在大陸學界仍處於熱議階段的「中國模式」問題,陳志武表示:「根本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他認為,大陸改革開放的成功在於兩個關鍵,其一是加入了全球化市場,其二是採用了西方的金融技術,大陸只是把西方人早在工業革命後就開始的經濟發展,延後到一九七八年才開始而已。 陳志武一九九○年取得耶魯金融學博士,現為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並在大陸出版許多暢銷書籍,包含《金融的邏輯》、《陳志武說經濟》等。 雖然「中國模式」說法源於西方提出的「北京共識」,但陳志武說,這不代表西方學界面對大陸經濟發展成功後的心虛,只是個別意見,不能代表整體。他認為大政府模式與市場模式的大討論,早在一九三○、一九四○年代就已展開,並已有了結論,市場模式才是對的。 陳志武表示,大政府模式對一些國家早期工業化是有幫助的,包含日本、台灣、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如此,但他強調,這種大政府框架的負作用很大,政府會傾向於發展大工業、大項目,經常造成投資過多且沒有回報,最終壓垮財政,巴西在六○年至八○年代發展經驗即是如此。 過去也有西方專家預估大陸將會出現金融危機,但最終卻沒出現,陳志武解釋說,大陸銀行有政府支持,因此在政府出現財政危機前,銀行體系的危機還不致出現。但他估計,大約十年左右時間,在財政赤字過大的情況下,大陸出現高通膨的機會不小。 【作者簡介】陳志武 是海外華人中最能夠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解讀中國經濟的財金專家和暢銷書作家。他是耶魯大學財務金融系 作為一個財經學者,他深刻瞭解近代西方金融技術和西方國家財富累計之間的關係,以及相關的制度性因素。因此,他近年來關切焦點在於中國經濟中的制度改革。並從金融角度切入解讀中國經濟與社會文化。 與諸多中國學者不同的是,陳志武反對所謂的中國模式之說,主張西方經濟學說的普世性與持久性。近年來他在中國大陸以及港臺媒體界已有廣大的支持者,在大陸有多本暢銷書,包括《陳志武說中國經濟》、《非理性亢奮》、《24堂財富課:陳志武與女兒談商業模式》、《金融的邏輯》等等。 【內容簡介】 中國的經濟崛起是獨特的現象嗎?陳志武告訴我們,從金融的角度解讀,中國近三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不是奇蹟,而是過去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漸向西方學來近代的金融技術,並趕搭上全球化市場的結果。近來廣受諸多學者推崇的「中國模式」的概念,作者認為是無稽之談。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中國人自己寫的反省中國模式的著作。那些自以為是的浮誇看法,以及那些危言聳聽的時輪觀點,也許都是為了滿足中國官方的說辭!陳志武對此一一加以解構。他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所憑藉的後發優勢已經逐漸耗盡,同時,後發劣勢越來越突出。和印度相比,在消耗完低價勞動力成本的時候,制度性劣勢就會拖住中國發展的後腿。 在中國能源飢渴全球佈局之時,作者指出,在此時重新解讀鴉片戰爭,從跨國公司的角度換位思考,中國政府現在的海外利益保護,其實也面臨當年英國同樣的問題。只不過當年英國要靠武力來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而中國應該依靠當下的國際秩序和法律來保護。 他還充滿了創見的從金融角度解釋傳統儒家文化,指出儒家文化其實是一種隱形金融工具,但這一文化制度使得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快樂,使得政府陷入財務危機而走入王朝循環週期。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陳志武的思想涉獵極廣。而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他都不認為「中國模式」有任何值得留戀之處。相反的,他期待今天的中國人能借重近代西方的金融技術,從古老的中國文化與歷史枷鎖中解放出來。在一片以西方學者主導的關於「中國模式」的爭議聲當中,這位出身中國農村的耶魯學者的鮮明立場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 ★本書特色: 1.針對「中國模式」這樣一個關心世界與中國發展的人都會注意到的議題,提出不同看法。 2.探討中國議題,但是完全以金融的角度出發,這是市面上少見的。 3.作者是極少數的出身中國而明確反對中國模式的學者。 4.從金融發展的角度解讀當代世界歷史,幫助一般讀者瞭解金融創新與變革對人類歷史的重大影響。 ◎延伸閱讀 《未成熟的國家》(八旗) 《中國無法偉大的五十個理由》(左岸) 《當中國統治世界》(聯經) 《貨幣戰爭》(遠流) 《解讀中國經濟》(林毅夫,時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