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1/29 20:39:10瀏覽575|回應1|推薦1 | |
大師講座:《經濟不說謊-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巡禮》 2009年,台灣在政治失能及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各行各業都受到很大的影響。為應此鉅變,允晨文化出版法國聞名國際的重量級政治經濟學者索爾孟新作《經濟不說謊-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巡禮》,並於 主持人由台灣經濟研究院前院長吳 榮義 博士擔任,他表示由於大部分的聽眾都還沒閱讀本書,為引起大家的興趣,先請 索爾孟 教授演講,稍後再與其他與會者及來賓對談。 寫作本書的三個重點 關於第一個重點, 索爾孟 教授認為經濟學是門很新的科學,從1960年代開始,其中包含統計與技術,透過經濟學,人們不再人云亦云,不再猜測,而是透過收集資訊,檢測模型,分析數據等等來理解經濟的運作,但經濟學是不完美的,雖然不完美,但仍可透過科學來檢測,也使人類社會走向繁榮,並讓人們知道如何避免貧窮。正如所有的科學都有正面有反面,經濟學的理論也會被批評驗證。他認為經濟學有三個重要的基礎,即是私有財產的重要性、獨立的司法體系及自由交換,有這三個條件才能使經濟學得以延續。 其次,經濟學在全世界以不同方式在應用著,他曾經在不同的國家觀察這種不同的現象,有些國家,他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看;有些則是實際生活在其中,他發現,即使同樣的理論在不同的國家實行,也有不同的結果,主因在於各個國家的民主化程度不同,民主化程度是造成經濟差異的主要原因。像他所觀察過的印度、中國、土耳其、巴西等等,雖然實行不同程度的資本主義,但每個國家對於自由交換的允許程度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所以我們可以說,愈是民主化,愈能拉近貧富之間的差距,也更能把財富分給人民。 最後要談的則是經濟危機。從資本主義體制所衍生出來的經濟體系,不可能,也沒辦法避免經濟危機,因為資本主義本來就建立在創新的企業精神上,這樣的本質就是建立在危機上,但資本主義體系是可以想辦法防止危機擴大。我們可以觀察到,1930年和1974年的兩次經濟危機,和近年的經濟危機比較起來,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而且各國政府也都學會不重蹈覆轍,這樣的經濟危機的時間較之前為期更短,也更能自我治療。所以 索爾孟 教授對於當前的經濟危機其實是保持樂觀的。 民主是經濟發展的保障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林向愷 博士表示,他雖然他是專攻總體經濟學,但很少幫別人寫推薦序,他認為市面上所出版給一般讀者的經濟學書籍,不是教你如何理財或創造財富,不然就是對國際經濟景氣或產業趨勢進行個人預測,很少有像 索爾孟 教授這樣透過跨國比較探討經濟發展成敗的原因。《經濟不說謊》是讓一般讀者無需透過高深的數理模型就能暸解經濟發展成功背後的共通元素。索爾孟從不同國家總體經濟現象找出他所相信的經濟成長最佳模式,並將其所持的價值理念羅列於本書結論。正如索爾孟所說,民主化程度的差異是造成經濟差異的主要來源, 台灣經濟研究院前院長吳 榮義 博士則說,台灣的經濟學界大部分都是師承美國的那套經濟理論,像 經濟成長要靠技術創新 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大師講座,由於作者時差的關係,於尾聲時僅回答三位來賓的提問,其中一位是允晨文化《會計學綜合大辭典》作者 丁文拯 教授所提,中國汽車銷售量去年增加72.46%,但汽油的銷量卻是不成比例,這是什麼因素? 索爾孟 教授表示,汽車的銷量和汽油的銷量並不會有直接的關連,他們可能有自己內部的運作;其次是數據,中國官方的統計數據是否確實,這也是無法驗證的。另一位讀者問及 索爾孟 教授上一本書談到「中國有十億個西藏人」,不知究所何指? 索爾孟 教授表示,其實是他接受一次訪談時所做的比喻性說法,因為真正底層的中國人民是不被中國政府所尊重,在中國這種受到政府蔑視的情形尤其以西藏、蒙古和新疆更加嚴重,雖然漢人所受的壓迫程與藏人在程度上有所差異,但都是一種不受尊重的對待。 前中央社董事長,現任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正平提問,民主化國家的資本家有一個出口,通常會逃向威權化國家,不民主的國家不斷得到民主國家的經濟養分之後,他們經濟的成功會不會持續?全球化經濟給資本家的出口的現象會不會改變?像中國這個國家, 索爾孟 教授有什麼看法? 這場大師講座舉行的同時,台灣社會也在台北街頭發起一場大規模抗議美國牛肉進口的活動,這也是台灣人民表達對政府不尊重人民健康福祉的抗議行動,希望政府能傾聽人民的心聲。發表會就在 索爾孟 教授期待下次再會中結束,留下滿場意猶未盡的聽眾。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