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矢內原忠雄【林明德 譯】
2009/08/26 10:31:42瀏覽5044|回應0|推薦0

序言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雖非日據時期台灣經濟史之「定論」或教條(dogma)的集成,成為經典之作。這是日本統治殖民地過程的透視,探討其研究殖民地結構的論述。也是以經濟為中心看台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易言之,即從殖民政策立場,以台灣為具體實例,闡析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理論以及日本殖民政策活動形態。
   
由於日本對台灣經濟要求為日本決定台灣統治政策最有力的原因,因此著重於經濟問題的分析,但對於教育、法制、政治、民族運動等亦有敏銳的分析,即將台灣經濟分析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闡釋日本佔據台灣期間資本主義歷史的性格,提示日本資本主義的後進性、早熟性,強調日本資本主義的特殊性。
  將台灣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日本國家權力的活動及其性格,就日本資本壓制台灣的關連性,以冷靜的態度順應史實的經緯,加以考察。將台灣經濟各領域資本主義的發展,依據資本主義發達的理論加以闡析,此一資本主義化的概念,遂成為後來台灣經濟研究者共通的分析方法。研究台灣經濟史的學者對於矢內原台灣社會經濟「資本主義化」的論說雖有異論,提出「雙重經濟」的概念說明殖民地時期台灣經濟循環過程的結構,對矢內原的「資本主義」理論加以修正。但正如若林所指摘,作者所作「優秀的共時的結構分析」,不啻成為後代歷史研究者很好的導引,具有經典書籍一讀的價值。1930年代前後正是「階段性制度史」研究法在中日風起雲湧之時,1929年完成的此一著作自亦深受其影響。
  矢內原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不同於歐美帝國主義,蓋歐美帝國主義乃內部資本主義發展後,為了銷售其工業品,爭取生產原料而推動政府向外侵略的結果,日本帝國主義則是先有帝國主義的發展,然後再由政府卵翼日本株式會社在台灣拓展事業之過程。這就是本書的基本理論架構。本書分成「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及「台灣糖業帝國主義」兩篇,前篇申論前述之一般發展,後篇則以糖業為個案更細密的指出以上發展的過程。本書論台灣之經濟發展,多由日本政府的措施方面著眼,雖亦承認台灣的發展,除了日本政府的措施之外,還得力於台灣本身的因素。矢內原指出:1899年至1926年間,台灣急劇資本主義化的理由有三一為日本自中日、日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累積的資本,二為台灣熱帶、亞熱帶的自然環境、勤勉、富於貨殖心,而生活程度又低的住民,乃使台灣企業利潤率提高,足以誘引日本的投資,三為日本政府的力量。  

矢內原為富有滿腔宗教熱情的自由主義者,他專攻殖民地政策,深悉殖民統治將瓜熟蒂落之原理,在本書中,歷陳日本人對台灣人在經濟上的種種剝削,在政治、教育上的種種不平等待遇,呼籲台灣人以民族運動取代「無產階級運動」,以爭取自我民族的解放。作者這種對學術界求真的勇氣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的確是難能可貴,而使本書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難怪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成為禁書。
  本書原有周憲文氏的譯本(帕米爾書店),但譯文大多直譯,有不少值得商榷改正之處,唯恐有誤導,影響到內容之正確性,故加以重新翻譯,力求能通達原書之本意,以供初學者之研鑽。

                                                      譯者 林明德 20031124

內容簡介 

如果說伊能嘉矩是研究清治下臺灣的傑出成就者,那麼矢內原忠雄便是探索治下臺灣的深度觀察者。本書即作者本乎知識份子良知的著作,是迄今為止研究日據時期臺灣社經、政治重要參考資料。本書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法制、教育、民族等層面,是比較全面而翔實記錄了當時臺灣的史實。另附〈臺灣糖業帝國主義〉長文,是本書糖業部分的詳論。

【作者簡介】

矢內原忠雄西元1893年(明治26年)生於日本愛媛縣,三歲能識字故有神童之稱,自第一神戶中學畢業後,免試進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校長為新渡戶稻造,二十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就讀,其間經內村鑑三引導成為基督徒。西元1920年(27歲)任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同年留學於英、德、美、法四國,西元1923年升任東京帝大教授擔當農學部殖民政策講座,但於西元1937年被迫辭退,西元1938年並以反軍思想之嫌遭東京檢查局訊問。日本敗戰後復職東京帝大,於西元19511955年連任東大總長,西元1958年退休並獲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之稱,西元19611225日逝世。矢內原做為思想家、宗教家、學者都是近代日本的代表人物。他對一切受壓迫的民族寄與同情,民國26年(西元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發表〈國家的理想〉一文,婉曲諷諫此侵華行為,並於同年10月演說「神之國」,攻訐軍部之失。此等行為是他被迫退出東大教壇的直接原因,而他也因此失去了言論自由。但他仍以一介布衣之力,發行雜誌《嘉信》(原名《通信》)傳佈福音,以「神的正義」與法西斯勢力對抗。日本敗戰後,報紙譽他為日本的「脊骨(Back Bone)」。他以學者兼思想家的身分為日本的民主化與和平運動而努力,並繼承內村鑑三的衣鉢,宣揚基督教無教會主義,可說是處亂世而不移其志、握權利而盡其責之大丈夫。享年六十八歲,有全集二十九卷行世。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25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