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在台灣的建設:先從一八九五至一九一八年共二十二年間,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統計做一比較。
1. 人口: 由日據當初的二五○萬人、增至一九一七年的三百六十餘萬人,增加四十二. 七%,其中日本人十四萬五千餘人。
2. 耕地:一九○五年土地調查的結果是六十四萬餘甲、一九一七年增至七十四萬餘甲, 增加十五.六%。
3. 鐵路:縱貫鐵路全線完成、由基隆.新竹間的一百公里增至六百餘公里。
4. 基隆、高雄的第一期築港完成
5. 米: 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米產超過五○○萬石七十五萬公噸。
6. 糖: 一九一七年(大正六年)甘蔗種植面積十五萬甲,自一九○六年增至十倍。甘蔗收穫七十億斤,產糖五億七千萬斤(約二十四萬公噸)。
7. 工業生產: 一九一七年總計二千二○○餘萬圓。
8. 對外貿易: 一九一七年共計二億三千餘萬圓、自一八九七年增至七.五倍。
9. 日本企業會社資本: 一九一七年共計一億二千二一○餘萬圓,為一九○二年的一百二十倍。
10. 總督府財政:歲入是一九一七年共計六千五○○餘萬圓,自一九○四年增至六倍、歲出是四千六○○餘萬圓、增至四.五倍。
◎日本人在台五十年的建設
在運輸、交通方面,鐵路營業線九百○一公里,狹軌的民營鐵路營業線六百七十四公里,專用線二千三百五十二公里。主要港口高雄和基隆,負荷能力為一萬噸級以下船舶五十九艘,標準負荷能力六百二十一萬噸,民用機場有台北、宜蘭、台中、台南(兩個所)、台東、淡水、馬公、高雄等計九處。廣播電台六個所,郵局二百二十四個所,電信局一百九十四個所,電話二萬五千二百○六戶。自來水在主要市街都設有自來水廠,用戶一百五十六萬人。水力發電廠二十六個,火力發電廠九個。工業全年生產金額已超過農業生產。
1. 自一八九九年(明治三一年)三月開始的縱貫鐵路、土地調查、基隆築港、建設總督 府辦公廳(今總統府)等「四大事業」
2. 一九○四年(明治三十七年)三月起改正公債法、整理大租權。
3. 一九○八年開始水利開發、高雄築港、建設台東鐵路等「三大事業」
4. 縱貫鐵路自一八九九年興建至一九○八年完成。另外又築一條海線由竹南沿著西部海 岸至彰化追分。因行經平緩之地相對地運輸能力大增。一九二二年十月西部海岸線全線通車。
5. 以地方財政所興建的公路、橋樑、港口、倉庫、電力、電信電話、自來水、住宅、學校、醫院等近代設施遍佈于全台。
6. 清查人籍、地籍,確立近代地權
7. 統一貨幣 在一九一一年四月日本政府才以敕令將日本的金本位貨幣制度完全施行於台灣。
8. 統一度量衡
9. 發展農業 使台灣糖在一九三九年產量到達一百四十萬公噸的天量。米、香蕉、鳳梨等本國所需的台灣特產品,逐漸被日本資本把其企業化。
10.一九一八年「三井合名株式會社」在新竹開設二四三四甲的大茶園,「台灣拓植株式會社」設立了一三一八甲的大茶園、以精製茶葉輸售外國。
11.電力發展 : 自一九一九年明石元二郎發展水力發電開始,以律令建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經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三○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等重大打擊。終於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完成了日月潭發電所及大甲溪發電所,發電量達十億四十四萬KW小時。使台灣大工廠享用世界上最低廉的電費,間接也建立高雄氮肥廠、日本鋁業、台灣電化、台灣瓦斯、台灣化成工業、台灣船渠、台灣國產自動車、南方水泥工業、拓殖株式會社等。形成台灣完整的工業化架構。台灣不僅能發電又有台北的中田、豐原鐵工廠等有原動機、水輪機的製造能力,亦即是可以自己生產發電設備的堅強基礎。
12.嘉南大圳 : 台灣的嘉南平原北起濁水溪南至曾文溪,南北長九十二公里,東西寬三十二公里,原本是貧瘠之地。年平均雨量達二千五百公厘,但絕大部份的雨在夏季的颱風季節,每每水災為患。但其他季節卻連飲用水都有問題。台灣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依據原田技監及八田技師的規劃下建立了烏山頭水庫,堰堤長一二七三公尺,高度五十六公尺,貯水量為一億五千萬噸,滿水面積十三平方公里,在灌溉給水路方面,分為南北兩條幹線,在北幹線與濁水溪幹線間還有一條穿越北港溪河床的暗渠。這些給水路合計總長達一萬公里。這是當時亞洲第一大水壩,世界第三大水壩。一九一九年起工,一九三○年完工、桃園大圳一九二四年起工,一九三○年完工。等大小的埤圳使台灣的耕地面積顯著大增,由原來的四十萬甲變為八十八萬甲。原來的看天田、受鹽害的土地變為良田。增加稻米生產七萬五千公噸。
13.專賣品的樟腦、菸葉、酒等在官僚資本的控制下,逐一被企業化,而成為台灣重要的生產事業
14.軍需工業群的建立 : 「台灣電化」製造阿母尼亞,「台灣製麻」「台灣崑麻」製麻,「東京芝浦電氣松山工廠」製造電氣、機械,三菱製紙,「日本鋁業高雄工廠」製鋁,「東台灣電力興業」,「東邦金屬精鍊」製造含鎳銑鐵,「高雄製鐵」製造銑鐵,「台灣重工」,「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製造蘇打,「高砂化學工業」,「台灣有機合成」化學,「台灣化學工業」製造硫安,「台灣油脂」製油,「金瓜石礦山」金礦,「大豊炭礦」,「竹東油田」、「凍仔腳油田」採掘石油,「拓洋水產」「台灣畜產興業」從事漁業、畜牧、食品加工、食品冷凍,「台灣肥料」製造化學肥料,「南日本化學」,「南日本製鹽」,「鐘淵曹達工業」,「帝國纖維」,「台灣紡織」,「台灣黃麻」,「台灣水泥」(淺野系),「台灣窒素肥料」製造氮肥,「南海興業」,「台灣護謨」製造橡膠及其他相關的如海運等。
15.貿易出超額 :台灣自荷據時期就是以出超的經濟形式出現,在日據時期更是驚人。一九一二年出超額為四百五十萬圓、一九二三年為九千八百四十二萬圓、一九三七年達到一億三千二百六十三萬圓。
◎台灣企業在海外
在一九三○年代末期,隨著日軍南洋的腳步,台灣的企業也在海外快速地發展。其中有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在廣東、汕頭、香港、馬尼拉、及碧瑤等地設立支社,進行電力開發。菲律賓的馬尼拉電氣會社、國營電力會社、碧瑤市營電氣會社等八家委託台電經營。
台灣銀行在一九○○年在廈門設立分行後,又陸續在香港、福州、汕頭、廣東、上海、九江及漢口設立。到了大正年間在新加坡、泗水、三寶壟、巴達維亞(雅加達)開設分行。並積極參加在中國的貸款、投資。
◎日據時期的台灣教育
1.台北醫校的設立對台灣人的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此校即為台大醫學院的前身,在日據時期培養了一千八百八十八位醫師。
2.日本在台灣五十年間共成立了一千零一百○九所小學,四十四所中學,一百十七所職業學校,師範學校三所,盲啞及各種學校四所,高等學校,帝國大學預科各一所,以及帝國大學一所。台灣教育普及率(相對於總人口數) 在一九三○年為十二.三%,一九三七年為三十七.八%,一九四四年為七十一.一%。在學齡兒童的就學率上達到九十二.五%。 一九四五年台灣人正就讀小學人數為八十七萬人,亦是近八十%的男性曾受過小學教育,這個數字與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比起來也豪不遜色,這個數字是造成後來台灣經濟奇蹟的最基本因素。
◎日語的推行
一九四○年時期,台灣總督府為日語的推行在台已建立「國語普及網」。故台灣人懂日語的在一九四二年的統計為五十八%,其統計數字是日語公學校學生有七十九萬人、公學校畢業有七十三萬人、日語普及設施學生數七十三萬人,日語普及設施結業生一百萬人合計三百三十八萬人,佔當時台灣人人口數六百二十五萬人之五十八%。這個數字業已達日人要求的「國語普及十年計畫」的預期目標。這個數字間接地表達台灣人的識字率遠遠超過絕大都數的國家,也是今後台灣人進入工業化所擁有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