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驚探內湖捷運〈1〉---商業周刊
2009/07/24 10:22:14瀏覽935|回應2|推薦1

商業周刊 第1130 2009-07-20,撰文者:林瑩秋,研究員:陳泳翰

荒謬捷運大現形

花了五百九十四億元、耗時二十二年才蓋出來的捷運內湖線,在郝龍斌市長剪綵搶通後,「出包」連連,「劫運」噩夢重現。究竟決策出了什麼問題?

你看過一百零二輛捷運列車一起睡覺嗎?

七月豔陽下,位於木柵新光路動物園附近的捷運機廠,一百零二輛馬特拉系統列車,靜靜的躺在那裡。幸運的話,它們能夠被改造,將原來的馬特拉系統改為龐巴迪系統,跟新通車的捷運內湖線系統整合,那麼,明年八月驗收後才可能重新面對群眾。萬一系統改造不過來,原先一輛造價約新台幣四千四百萬元的車廂,大概就要報廢了;也就是說,這些會變成台北市最貴的廢鐵,造價四十四億八千八百萬!

馬英九求政績,貪快鑄錯!捷運內湖線是個未完工的大麻煩。

一起沉睡的車廂,只不過是今年夏天捷運內湖線通車之後的「創舉」之一。內捷通車不過幾天就「出包」連連,從試車開始的行李卡在走道中央,到通車後七百人因斷電被困高架軌道上五十分鐘,最後必須像高空走平衡木般逃難的畫面,透過電視不斷放送;官員承認尚未驗收完畢、系統還沒穩定、整合還要進行、列車停靠的位置還待對準……大家突然發現:啊!原來花了五百九十四億元的重大工程,竟然是個還沒做完的大麻煩

記得十三年前,台北市第一條捷運——中運量木柵線通車,當時,這個「台灣第一」戲劇效果十足,不僅每公里造價超過六十萬元,堪稱世界第一貴,光一個垃圾桶就要上萬元,測試時還上演火燒車、碰碰車、倒退嚕給大家看。甚至在當時手機通訊還不普及的年代,曾有新聞同業為了採訪上了車,竟然被關在裡面大半天出不來,跟大家完全斷了音訊。時隔十三年,台北明明已經有淡水新店線、板南線等好幾條捷運建造的經驗了,為何我們還要再一次「見證」同樣的「劫運」現象?不斷出槌,宛如第一次建捷運一樣手忙腳亂的內湖線,究竟有多少決策造成今日的問題。

謬誤一:運量決策失準 違背都市成長及全球捷運使用經驗

 

所有問題的源頭,來自於一個求快的心態,造成了六個政策荒謬,在民國八十九年就種下今日的亂象主因:中運量的錯誤決策。民國八十二年,木柵線試車時發生火燒車事件,交通部決定停止所有內湖線相關作業,重新評估是否改採高運量系統。一九九七年台北市議會解凍預算,但要求內湖線採用高運量系統,時任捷運局局長林陵三同意。為何到了八十九年,卻變成了中運量的規畫?說穿了就是「政績症候群」上身:當時身為市長的馬英九,為了「順應」民意盡快蓋內湖線,在三年內、他第一任市長任期結束前能通車,一切決策思維都以求快為主。「什麼專業、什麼系統都不要緊,只要能在三年內通車就好,」台北市國民黨籍市議員王浩表示,他連續四年的施政總質詢,都以內湖捷運為題就教於馬市長,但不管他怎麼批評、如何建言,馬英九一律以「謝謝指教」四字箴言回應。

一般重大交通建設,都是先有政策目標,然後規畫、估計三十年以上的運量,再執行。但內湖捷運為了搶快通車,種下了第一個謬誤:選擇中運量捷運。這個中運量的決策,和馬英九市長任內全力扶植內湖科學園區、南港經貿園區等重大經濟戰略可說互相矛盾。如今這個「科技走廊」成形,三千家廠商進駐,最多可提供十萬個就業機會,再加上內湖地區人口數十年來成長七%,是北市人口少數呈現淨成長的區域,也就是說,從長遠規畫,內湖線本就是高運量才夠負荷。因此,選擇中運量,是重大決策失誤。

 更重要的是,中運量系統違反了全球捷運使用的經驗。高運量捷運系統在全世界都已經規格化,無論車廂的採購、技術的銜接都很容易。中運量捷運,在世界各國都用在短距離接駁,最長不超過十公里,如在遊樂園、新市鎮,或機場航廈之間銜接時使用,但在台灣首善之都——台北的精華心臟區域,卻使用中運量捷運?而且全球中運量系統的規格完全沒有統一,系統整合不易,所以除了台北,根本沒有其他城市拿來當作大眾長程的運輸系統。「台灣有全世界最長、無人駕駛、還穿河爬山的中運量捷運,」王浩驚奇不已。木柵線接內湖線,足足長達二十五.二公里,是一般中運量系統長度的兩倍。

二十年前,木柵線用規格特殊的中運量系統或許有外交、運量的現實考量,「被政治綁架,」可是八年前的內湖線,明明有重新選擇的空間,偏又自投羅網?「這兩條捷運線共通特質,都是特殊規格的中運量,在全世界的捷運中是孤兒,出了問題,只能靠自己摸索,不然就慢慢衰退掉……,」當年跑捷運新聞一舉成名的名政論節目主持人劉寶傑,光從內湖線決定採用中運量系統開始,就預知了今天的亂象。馬英九大姊馬以南的夫婿馮丹龢,曾經任職於紐約地鐵高級顧問,是這方面的專家。當年如果馬市長願意開口問,他姊夫應該也願意提供專業建議才是。不過,八十九年,行政院攤牌,表明若內湖捷運再不動工,行政院要收回中央補助款。加上當時東湖、汐止一帶,常常下大雨就淹水,馬英九又急著要拿出政績,所以在九十年一月九日深夜,台北市議會挑燈夜戰、強行表決。民進黨市議員不改「反對黨」本色,主張「高運量、地下化」,但他們在議會是少數,不敵馬市府挾國民黨在市議會的絕對優勢,最後馬市府的「中運量、高架化」版本以二十七票贊成、十七票反對強渡關山。當時是內湖地區選出來的民進黨籍市議員陳秀惠回憶,「就在凌晨審預算審到快昏迷不醒的時候,馬版內湖線預算就這樣過關了。」當時市府編列的預算是三百七十五億。

 謬誤二:以小領大的統包工程 內捷變成零經驗廠商的白老鼠

 第二個荒謬是,輕易讓市民成為廠商的白老鼠。捷運內湖線的目標是要整合木柵線,當年木柵線把土建、機電等工程分開發包,整合出現缺失,拖延了施工時程,所以馬市府團隊急著擺脫木柵線陰影,而決定由國內的土建工程業者領標,來綁國外的機電工程。在他們的算盤,這樣可以降低預算、爭取時效,看起來是不錯的想法。對「業主」台北市政府而言,土建得標廠商工信工程統一向市政府完全負責,工信自己再找機電廠商簽約,也就是現在的龐巴迪。如此一來,市府不必直接面對龐巴迪,整合的負擔由工信一肩挑起。

 然而,熟悉公共工程契約的國際通商律師事務所主持人羅明通分析,在捷運系統中,機電系統才是核心工程,占總建造經費的比率為五五%,土建工程僅占四五%,市政府卻以土建廠商領標,去整合機電業者。這種「以小(四五%)領大(五五%)」的統包方式,讓政府無法挑選機電廠商,也不能控制規格,土建廠商將傾向以低成本、高獲利,做為挑選機電合作夥伴的考量。

既然無利可圖,國際機電大廠對內湖捷運也就興趣缺缺。所以,內湖線第一次開標竟然無人投標——流標。第二次發包時,大陸工程、達新、榮工處等有捷運經驗的國內廠商也無一參與,最後竟由「零經驗」的工信工程得標。而工信工程後來找上龐巴迪,除了價格最低、獲利最高的考量,也因為龐巴迪網羅了十幾個原木柵線馬特拉系統的工作團隊。不過,龐巴迪在世界軌道工程中以鐵輪電聯車為強項,沒有台灣膠輪電聯車系統的經驗,為了能讓內湖線與木柵線銜接,還得要另外開發一條生產線,為台灣重做橡膠輪胎的膠輪電聯車系統。兩個新人的結合,讓內湖捷運成了訓練廠商的練習場。

 謬誤三:輕忽整合難度 造成木柵線車廂必須更新設計

 第三個決策荒謬是,市府沒有審慎把關,輕忽內湖線與木柵線整合的難度。內捷招標方式是由土建工程以統包的方式領標,再自己去找機電工程合作夥伴,但不可思議的是,卻在投標時不必附上機電細部規畫,創下國內軌道工程的首例。一位不願具名的捷運系統大代理商說,當初內湖線投標的條件,明白寫著木柵、內湖兩線新舊系統要相容,但中運量的系統規格不統一。得標的龐巴迪,當然無法採用馬特拉擁有專利的系統,所以龐巴迪得標後,若無法更新木柵線系統,讓它與內湖線可以相容,就只能拆掉重建,宣布木柵線壽終正寢。但台北市捷運局為了不要浪費,希望工信和龐巴迪盡量修改馬特拉系統到「可以繼續使用的地步」。

因為內湖線要統整木柵線,兩個系統不相容,結果才造成木柵線五十一對、一百零二個車廂,全部必須變更設計,才能上線,目前只能暫時閒置在木柵機廠,等待改裝的機會。王浩指出,「系統的整合非常複雜,單單要讓列車停下來,對準先前木柵線的車門都煞費周章了。」

 帥哥:我拚政績,你當凱子

倪安:

你可以不關心政治,

你可以看長相投票選舉,

但是, 你真的不要遺忘了,

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

繳稅的是你, 做主的是你!!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162365

 回應文章

派翠西亞
天哪! 那麼爛的市長他竟然當上了總統!!
2009/10/14 23:47

如果不是無能,就是貪腐造成的弊案

如果不是貪腐造成的弊案,就是無能

除了這兩個原因

還有什麼可以解釋這種花死他家人錢都不關我事的荒唐!


電聯車
不認同
2009/09/23 06:29
龐巴迪沒有膠輪電車經驗嗎?要不要上網去查下.龐巴迪是世界電車3大廠.連高鐵都可以製造了.
馬特拉問題多多.內湖線還讓他得標.台北市民不翻臉才怪
一車到底.還是先撘重運量到中山國中在換車中運量.會不會太不方便了.
未來其他的中運量.車廂要使用320公分寬.可以相通才是重點.不要貪方便可以復興.信義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