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登輝的「南進」與蔡英文的「新市場」---- 台海網
2015/08/30 08:01:33瀏覽479|回應0|推薦0

20111225

  聯合報社論指出,大選辯論交鋒,雖有助民眾了解候選人的想法,卻也把焦點導向口才、詞藻、戰術、攻防等細節,而忽略了更全盤的能力、見識和操持問題。正當全球經濟情勢惡化,台灣經濟未來幾年將面對艱鉅挑戰,候選人對此卻輕輕略過,一味圍繞著失業救濟、社會住宅打轉;台灣需要的藥方,有這麼簡單嗎?

  假裝看不到台灣經濟的險峻,是這次大選的一個詭異現象。歐債危機風聲鶴唳,台灣科技産業飽受轉型之苦,台股更是欲振乏力;而馬「政府」至日前才成立財經對策小組,發動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已經落于被動。在野黨尤是不遑多讓:台灣面對的是全球性的風暴,民進黨卻死咬ECFA讓台灣「主權流失」,批評高失業及低所得;仿佛只要痛批執政者,就顯得自己有什麼三頭六臂似地。反觀它提出的對策,其實不脫救濟、補貼等老招。

  蔡英文的經濟觀點,似乎純粹是為了滿足民進黨「反馬」及「反ECFA」的意識形態而發,而不是為了台灣産業的利益。她故意敵化及矮化兩岸經貿合作的關鍵地位,而聲言要帶廠商在全球拓展「新的出口市場」。那麼,就試請民進黨具體指出幾個「新的出口市場」吧?(就是「南向政策」啊!)

  蔡英文在幾場辯論和政見會上一再強調,要帶台灣産業在全球各地尋找商機,拓展「新的出口市場」;要透過多邊組織主導談判議題,落實産業的「全球在地化」。這些主張,聽起來堂而皇之,卻反而暴露了蔡團隊對經貿現實的淺陋無知。

  30年前,台灣企業家拎著一支手提箱,已經走遍了天涯海角推銷産品;如今,何致需要蔡英文來幫他們尋找出口市場?自李登輝以來的「南向政策」,如今非但未見成效,且現在台灣面臨的問題,已是整個東亞及東南亞幾已與中國大陸形成一體(?);即使南進,也閃不開大陸。(?)

  當然,不要把整籃雞蛋都押在中國大陸,這是必要的「風險分散」原則;但蔡英文的哲學,卻欲敵化及矮化現在台商佔有地緣及人文優勢的大陸市場,而主張轉向根本不知位於何方的「新的出口市場」。更荒謬的是,民進黨「政府」當年以「烽火外交」四處製造衝突,讓國際社會側目;如今竟奢言要透過多邊組織談判「主導議題」,對台灣産業進行「全球在地化」的再造,這豈不是癡人説夢嗎?

  要活絡經濟,沒有萬靈丹,必需短中長期三管齊下。長期方面,要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內外政經環境,厚植未來産業可以生根茁壯之土壤;中期方面,要築巢引鳳,建立有吸引力及競爭力的投資情境;短期方面,要適時排除不必要的行政障礙。國民黨的問題,在於行政因應過於遲緩,決策效能不足;也因此,馬「政府」至今還在打「安心牌」,未免顯得太過便宜。但相形之下,民進黨對經濟開出的處方直如天馬行空、信口開河,不啻形同「請鬼拿藥單」,你敢相信嗎?

  一句「全球在地化」,蔡英文巧妙地把「全球化」和「在地化」作了切割,也作了連結;但她沒提的是,這個連結,是要以「否定九二共識」、威脅ECFA,及重傷台灣和對岸的經貿連結為代價。李登輝的「南進政策」與蔡英文的「新的出口市場」,名異實同;若是主張全球佈局,無人可表異議,但倘是欲以此做為敵化及矮化兩岸經貿的政治畫餅,那就不必自欺欺人了。

  蔡英文一手欲重傷兩岸經貿關係,另一手又宣稱要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她至少應告訴大家:你的那些足以彌償兩岸經貿重傷的「新的出口市場」,到底在地球的什麼角落?(就是「南向政策」啊!)這個問題,不會像宇昌案那樣難以回答吧!

 

版主的話:

1990年代 老帥李登輝的南進策略 因配套未臻齊備 在人才培育和資金平台的匱乏 最後難以凸顯政績而告終 2002陳水扁重啟南向政策 但在當時都遭國共聯手譏諷圍剿 中國又適時讓利許多優惠 把台灣經濟引導進這個大鳥籠 最後不是 養、套、殺 就是火燒連環船的悲劇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902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