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向陽:以民主台灣完成新時代台灣人的使命
2009/04/29 00:47:40瀏覽525|回應0|推薦0

《新時代台灣人》導讀 ---

OO三年我應李登輝學校之邀,為該校「願景系列」叢書撰寫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小書《台灣的故事》,在無數個不眠不休的夜裡,展讀台灣歷史,翻閱先人足跡,從台灣最早的主人南島民族寫起,逐一寫出其後從荷蘭、鄭氏王朝、清帝國、日本到中華民國接管台灣,以迄於二000年首次政權輪替的台灣歷史軌跡。約有半年時間,我每晚與台灣史約會,重新檢視台灣的臉顏、身世,作為一個台灣人,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面對父祖之國而又不成其為國家的台灣,我內心有著一股悲哀、焦慮,也有著一股希望、期待。

悲哀、焦慮,源自於直到此刻,台灣內部仍然存在著對台灣作為一個民主體制國家的頑抗力量,這股力量似乎並不珍惜由兩千三百萬人共同奮鬥完成的民主政體,反而沉溺在舊有的、落伍的民族主義醬缸之中,扭曲意志,心向一個獨裁極權的政權,造成台灣社會內部的矛盾與認同分歧。在這被一般媒體稱之為「藍綠之爭』的矛盾中,省籍族群被動員,也被撕扯,循至於台灣內部雖然共有一個國家、共有一套生活方武,卻無法自然產生以台灣為想像的生命共同體。

表面上,這是「藍綠之爭」,實際上,這是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之爭;表面上,這是政治權力的爭奪,實際上,這是公民意識的淆亂。省籍或族群之分,在其中被當或工具,二00四年總統大選之後連宋陣營號召支持群眾包圍總統府的畫面,所有台灣人都印象深刻,那些煽動的詞句、誇張著仇恨的政客的臉龐、以及拒絕承認人民選擇最終結果的各種言行,充分說明了台灣的民主體制仍然尚未深化、公民意識仍然尚未落實,以台灣為認同對象,不以血緣、族群等民族主義為認同標的的生命共同體之凝聚,還有待努力。

但同時,也有一股希望與期待在我心中燃起。正因為保守的、落伍的、叢林式的舊民族主義的無所不在,反而彰顯了台灣民主主義的可貴和值得珍惜。台灣的民主運動,在一九二O年代萌芽,以迄於一九九六年第一任民選總統誕生,七、八十年間充滿著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對話,這些對話有時以衝突開始,有些以反省出現,有些則以顛覆和承續的轉折來加以鍛接--殖民國、祖國和新國家的三組概念不斷考驗著台灣人的抉擇,但最後,在二十世紀末葉,台灣人民終究選擇了普世的、永續的民主主義,而非封閉的、破碎的民族主義。台灣的希望,正在於人民的抉擇總是朝向進取的、建設的,符合於人本的方向前進,從李登輝前總統在總統任內逐步調整舊中華民國的體制與思維,並獲得絕大多數人民支持即可印證。

我期待,這個立基在公民意識之上的民主主流波瀾壯闊,更加深化、潛化台灣人民的生活之中,去地緣、去血緣,去父權、去霸權,去除舊式的民族主義堅持,就能化解台灣目前殘存的、虛構的「中華民族主義」幻象,為台灣帶來新的民主國家想像,只要此一想像也能跨越「台灣民族主義」的窠臼,一個以台灣土地、人民和主權為依歸的正常國家就能落地生根,讓這一代的台灣人不必因為出生籍貫、來自國度或單純的族群區分而受到歧視、排拒,或陷入悲哀、原罪等不必要的民族主義情結的泥沼之中。

李登輝前總統最近對外發表的(新時代台灣人的涵義)一文,讓我感覺到一個具有希望與前瞻力量的運動的展開。在這篇一萬餘字的宏論之中,李前總統提出「新時代台灣人」的論述,強調要跳脫藍綠對立的思維,建構超越內部矛盾的「新時代台灣人」概念。細讀全文,可以看到事事以台灣前途為念的李前總統對台灣新世紀遠景的前瞻和矚望,他有意為台灣的新時代導引出新方向,針對民族主義舊思維,他提出以公民意識社區共同體意識為基礎的民主主義,強調「只有用民主的方法,才能徹底解決族群問題」,「民主新時代的問題,要用民主的方法才能處理」。又說:唯有公民意識與社區意識,才能打破傳統的地緣和血緣,使大家改用民主的公共理念,重新建立一個融合共榮的新社會。重視社區這個最基層、最小規模的共同體,肯定是徹底實現主權在民理念的不二途徑。 

這樣擲地有聲的讜論,一語說出破除殘存的、虛構的民族主義幻象的路徑。通過公民自主、進展到社區自主,最俊就是民主社會的落實,一個民主而團結的完整、正常國家才可能真正建立。那些因為藍綠區分、因為政治爭鬥而召喚的族群矛盾,以及因為中國霸權聲稱而來的「中華民族」幻影,自可消失於台灣社會,不再構成威脅。民主台灣相對於封建中國,自主社會相對於霸權政體,人權相對於集權,這才是新時代台灣人需要的明天。

我也深深認同李前總統說「新時代台灣人要先釐清真實歷史,才能正確把握現在,有信心地面向未來」的看法。我在撰寫《台灣的故事》一書時,就強調「台灣的歷史長廊儘管一路幽深晦暗,台灣人民的奮鬥歷程雖然血淚斑斑,但是其中累積的經驗和教訓,如果能被我們這一代所體認;其中洋溢的奮鬥與不屈,如果能被我們這一代所吸納,我們就能在晦暗與血淚中開創台灣光明的出口。」從歷史的進程和史實來看,台灣不為外來政權而存在,不為內在過客而存在,所以誰先來、誰後到,一點也不重要,台灣永遠屬於那些認同台灣的人所有,而非那些併吞者、佔領者所有,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用李前總統的話來說,只要「認同這塊土地,維護台灣優先,認同民主價值」,就是「新時代台灣人」,血緣如何、地緣如何,一點也不重要。

我認為,李前總統的「新時代台灣人」論述,在歷史進程上也具有高度跨越性:日治時期到國民黨戒嚴年代的台灣人,共同的集體記憶是「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李登輝前總統主政到陳水扁總統續任這段期間,台灣社會努力要以「新台灣人」的概念來接納、並與所有新加入台灣的後來者對話,儘管因為藍綠對決氣氛僵持,成效不彰,但最少使台灣社會普遍產生去除省籍情結必要性的共同感覺;二OO四年二二八百萬人牽手護台灣和二00五年三

二六百萬人反併吞護台灣兩次大運動,都讓台灣人民深刻體會,只有不分族群、地域,心手相連,才有明天,此時細思李前總統提出的「新時代台灣人」概念,就更清楚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出現在所有台灣人眼前,一如李前總統所說,這是一個「以民主精神刨除深層的社會矛盾」的時代,只要我們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個體都能自主發展、深刻化台灣認同,讓「新時代台灣人」在健康的土壤紮根、成長、茁壯,民主台灣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中受到尊重,在霸權中國武力併吞的陰影下走出台灣成熟的、自主的民主國家之路。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89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