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魯曼,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長期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撰寫評論 2009/01/20 中國時報 老式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亦即信仰減稅魔術,已被文明論述摒棄。如今還相信減稅能刺激生產和投資的,只剩下怪胎、江湖術士和共和黨人。不過最近新聞顯示,許多有影響力者,包括聯準會官員、銀行監管人員,可能還有歐巴馬新政府成員,已投入一種新的巫毒教:他們相信舉辦金融儀式,能讓死去的銀行繼續運作。 我用個假想的銀行─「高譚集團」(Gothamgroup,Gotham為《蝙蝠俠》中的城市)來解釋。 帳面上,高譚擁有二兆美元資產和一.九兆負債,因此淨值為一千億美元。但其資產有相當部分,如四千億美元,是房貸抵押債券和其它有毒廢料。銀行若出售它們,所得不超過二千億美元。因此高譚是仍在運作、實際上已破產的僵屍銀行,它的股票不全然一文不值,它仍擁有二百億美元市值,但那完全建立在會得到政府救援的希望上。政府為什麼要救?因為它在金融體系內扮演重要角色。當初雷曼破產,金融市場為之戰慄,有數周時間全球經濟瀕臨崩潰。由於我們不願舊事重演,高譚必須維持運作。但怎樣才能辦到?政府可以奉送高譚數千億美元,使它再度具備償債能力。這對高譚的股東當然是份大禮,也鼓勵銀行繼續從事脫軌的冒險。高譚股價現在能得到支撐,正是因為政府可能贈送這份大禮。 較好的辦法是,政府仿效八○年代末對付僵屍儲貸機構的做法:【1】沒收死掉的銀行,將股東掃地出門,然後將其不良資產移交給清債信託公司(RTC),【2】替銀行償還足夠債務,恢復其償債能力,然後將整頓好的銀行賣給新老闆。但現在有流言宣稱,決策者不願採行上述二法,而傾向妥協方式:將有毒廢料從私營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轉移到類似清債信託公司的公營「壞銀行」,或叫「統合銀行」(aggregator bank),卻不先把私營銀行沒收。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董事長貝爾女士最近對此作法描述道:「統合銀行將以『合理的價格』收購那些資產。」但「合理的價格」是什麼? 高譚集團之所以破產,是因帳面上四千億美元,因参有毒廢料,事實上,只值二千億美元。政府想藉購買有毒廢料,使高譚得以恢復償債能力,唯一辦法是用比私人買家高得多的價錢收購。或許私人買家不願以確實的價格購買有毒廢料。貝爾女士說:「這類資產有些我們尚未真正取得任何合理價格。」但政府應否宣稱它比市場更了解那些資產的價格?還有,付了「合理價格」,就能使高譚恢復償債能力?我懷疑決策者可能在不知情下,助長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這項政策看似在清理儲貸機構,名義上以「合理價格」收購有毒資產,實際上是用納稅人的錢送大禮給銀行股東。為什麼如此拐彎抹角?答案似乎是華府仍畏懼「國有化」這個名詞。其實高譚及其姐妹機構已歸國家照料,全靠納稅人支撐,但沒人願承認並執行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即政府暫時直接接管。新巫毒教也因而受到歡迎,該教宣稱,精心安排的金融儀式能讓銀行起死回生。 很不幸,退回迷信的代價可能非常高昂。我希望我的見解錯誤,但恐怕納稅人又要吃大虧了,而我們得到的是又一個行不通的金融救援計畫。(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