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7 09:21:16瀏覽1272|回應0|推薦1 | |
「以為只要小幅度逐漸緊縮銀根就可以預防90年代末吹起來的氣泡的這種想法,幾乎肯定是一種幻想。」--美國聯邦儲蓄銀行理事會長葛林斯班,2002年9月 世界資本主義危機的基本原因雖然是生產設備過剩,但是每一次危機爆發時,都是以金融危機的形式出現。討論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談到了1929年的股票崩盤是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開始。到了30年代初,金融危機更繼續擴大,銀行大批破產。二次大戰後70年代初開始的每一次經濟危機也同樣是從金融危機開始。 70年代後,當資本積累發生困難時,金融資本如何急速擴張,並且分析這樣的擴張與生產設備過剩之間的關係,因此可以進一步瞭解金融危機與生產危機之間的互相關聯。除此之外,金融資本的擴張又與「全球化」下的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和美國境外美元數量(因美國貿易逆差)的增加有密切的關係,金融資本的快速擴張也就進一步引起了連續的金融危機。70年代初後,金融資本不斷膨脹的問題與1973年固定匯率解體有密切關係。從戰後到70年代初,在國際貨幣基金的管制下,固定匯率制度維持了國際間金融的穩定。當時美元是世界貨幣,固定匯率對美國的國際收支有一定的限制力。在固定匯率下美元雖然是世界貨幣,因此它有不一定每年都要平衡國際收支的特權。但是美國卻不能長期繼續它在國際收支上逆差,因為每當它的境外美元過多時,美元就回到美國要求兌換黃金,因此為了它國內的黃金不繼續流失,美國必須要對它國際收支的逆差有所節制。 但是到1971年,美國單方面宣佈美元停止兌換黃金之後,美國因國際收支逆差而流到境外的美元不再兌換黃金,因此不再影響到美國的黃金庫存,也就減少了美國對國際收支的逆差必須做節制的壓力。布雷頓森林的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也是金匯兌本位制的終止,和資本主義國際金融自由化的開始。70年代中之後,美國的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的逆差變為持續性的。到了80年代之後,有20餘年的時間每當美國在貿易上有赤字,美國都是用輸出美元來支付。美國境外的美元就是它的外債,因此自80年代以來美國的外債不斷的增加,而且特別是近五年來美國的貿易赤字和它的外債增加的速度加快;美國外債的增加是世界金融信貸擴張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因為美國外債增加而引起的金融資本膨脹外,金融資本的擴張還有其他的原因,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全球化」下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但是美國的外債增加與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又與壟斷資本在這30年來向全世界擴張有不可分的關係。這些都是「全球化」中的一部分。 世界金融資本快速膨脹又與資本主義20年來發展不平衡是互相關聯的,這樣不平衡的發展是在資本主義歷史上從來未曾發生過的。在不平衡的發展中美國外債快速增加,因此引起了金融資本大量的膨脹。現今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和金融界的專家也都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且也都同意這樣的不平衡必須得經過調整,在調整期間,資本主義的世界金融將會發生極大的震盪。只是他們並沒有分析出這樣不平衡發展背後的原因。另外,他們雖然同意目前不平衡的發展需要調整,但是他們彼此之間尚不能同意這個調整的時間是否已經到來,或是還可以再拖一段日子,他們對在調整時期所產生的影響其嚴重性也有不同的估計。 這樣的不平衡在戰後前期的20幾年中,當生產設備產能尚未過剩時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不平衡是在70年代後才開始,特別是到了80年代後才變得嚴重起來。美國的外債增加主要是因為它在貿易上大量的入超,也就是說美國每年用欠外債來彌補它在貿易上的赤字。美國貿易上的入超和日本、亞洲出口國家(特別是近幾年來的中國)、歐洲和墨西哥等地的出超是一體的兩面。因此美國貿易逆差擴大和它的外債快速增加的問題,不只是美國的問題,而是世界資本主義的問題。 美國貿易逆差擴大與外債劇增 在二次大戰時,美國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受到戰爭摧毀的國家,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那時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在生產上與它競爭,因此美國戰後在貿易上維持了很長一段貿易上的順差。從大戰結束直到50年代底的十幾年中,美國貿易上的順差可以足夠支持它在國外的投資和支付它在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的費用。此後,隨著西歐和日本經濟的恢復與進一步發展,美國失去了它在工業生產上的絕對優勢。到了50年代底,美國在貿易上的順差已經不足維持它在國外的投資和維持軍事基地的支出,不足的部分,美國用出口美元來補足。在國際貨幣基金的固定匯率的安排下,美國境外的美元中很大的一部分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存,另外商業銀行、公司企業和私人手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其他多餘的美元回到美國兌換黃金,導致美國國內的黃金存量不斷下降,直到1971年美國宣佈不再接受美元兌換黃金後,戰後的固定匯率在1973年解體,資本主義的國際體系進入戰後另一時期。 在這期間美國與其他資本主義大國(特別是日本)以及和南韓與台灣之間在貿易上發生很多爭執,美國在這些貿易爭執中採取了許多單方面制裁的手段。美國的這些做法一方面說明它用政治上的霸權來達成經濟上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表示它的貿易逆差嚴重到非得解決的地步。80年代中,美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上的不平衡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穩定。在導言中提過,1985年資本主義七個大國(G7)在紐約市達成廣場協定,在此項協議中,這些國家同意由各國的中央銀行用拋售美元來收購日幣和馬克,以便協助將美元貶值和日幣及馬克的升值。到了1987年,美國經常帳的赤字達到戰後最高點,共1660億美元,之後因為美元貶值開始生效(從1984~1994年美元相對於日幣和馬克,扣除國內物價上漲外,貶值了58%和43%《Thurow,1996》),美國的經常帳(貿易和投資的收入支出總合)赤字開始下降,到1991年時美國因為經濟蕭條而輸入減少,因此它的國際收支中的經常帳達到多年來第一次平衡,但是到了90年代中之後,它的經常帳赤字持續增加,近幾年來增加的速度比90年代末期還要快。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美國的國際收支中經常帳的逆差分別為3630億美元、4220億美元、4920億美元和近六千億美元。 (作者金寶瑜係Bryn Mawr College 經濟系博士;Marygrove College(Detroit,Michigan)榮譽退休教授;曾任東海大學經濟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客座教授。)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