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球化」下金融資本膨脹與世界資本主義危機(5) ……金寶瑜
2009/08/17 14:49:22瀏覽996|回應0|推薦1

金融自由化改革與金融資本膨脹

在經濟大恐慌之後,美國的統治階級看到金融上的危機可以波及整個經濟,因此在羅斯福新政的改革中特地用立法來將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分離。1933年的Glass-Steagall Act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分開,因為投資銀行經營新股票上市的發行(IPOs)和其他股票和證卷的經營,所以風險較大,而商業銀行的活期支票存款就是貨幣,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開,是為了保障商業銀行存款的安全,同時也可以阻止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結合而進一步形成資本的壟斷。同時為了防止像經濟大恐慌時許多人因為怕銀行破產而發生的擠兌,這條立法也設立了國家存款保險。更為了防止銀行用提高存款者的利率來彼此競爭,因而投入收益高但風險大的資產,這條法律也給銀行存款的利率設了上限,即通過了Regulation Q來限制銀行付給存款者的利率。

另外,為了避免金融投機帶來的經濟上的不穩定,國會也通過了立法來設置對金融機構的管制和監督,其中包括股票市場交易的規定,並且設立了證卷市場委員會(簡稱SEC)來監督股票市場的交易。除此之外,為了防止少數大型銀行利用全國性的擴張來吞併小銀行,所以在經濟大恐慌之前就有了限制銀行進行跨州兼併的法律,即1927年的McFedden Act。因此,當我們回頭去看戰後凱恩斯的經濟政策的實施時,我們必須要看到這個政策是與新政時期所制定的對資本管制的立法相配合。也就是說,凱恩斯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是配合了這些管制來調節整體經濟。

但是戰後幾十年的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不斷的擴張與兼併的結果,使得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再度進行結合。到了80年代,美國政府將許多新政時期有關金融的管制鬆綁。11980年時美國國會通過了The Depository Insttution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簡稱DIDMCA)。這條法案取消了對存款利率的限制,以及一些其他對金融資本的管制。在取消金融管制的80年代裡銀行破產增加,這是與金融自由化相關聯的。但是美國國會還是不斷的用新的立法來取消原有對金融資本的管制。到了80年代中美國的儲蓄銀行接連著大批破產,這些儲蓄銀行破產與1980年通過的DIDMCA這條法律有關,因為儲蓄銀行在這之前只可以從事房屋貸款,在利息設有上限的環境下,儲蓄銀行的存款與貸款很穩定。在利息上限取消後,這些銀行必須與其他商業銀行競爭,因此儲蓄銀行開始貸款給一般生意,並且從事投機,包括房地產營造的投機。到了80年代中,大批儲蓄銀行破產,在破產的過程中,這些銀行的總經理中好多人都撈了大筆不義之財。他們先貸款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後再宣佈破產,當儲蓄貸款銀行的存款保險已經用完時,美國政府只好拿出納稅人上千億美元來搶救儲蓄貸款銀行,以及賠償在這些銀行存款顧客的損失。

80年代除了大批儲蓄銀行破產外,整個金融市場都非常混亂,投資銀行用發行高風險的債卷(junk bond)來促使企業進行兼併,高風險的債卷要付高利息,好多企業用發行債卷的錢來兼併其他公司,但是常會在兼併完成之後,因利息的負擔太高而破產。junk bond的人明知道風險很大,為了高利還是把錢投進去。當時的金融業就像個大賭場,贏的人發大財,輸的人宣佈破產,但是贏的人都是大戶,也有不少CEOs因為犯法而入獄,跟21世紀初時大批不合法的交易被揭露出來,許多經理被判刑入獄的情形很像。就連金融界自己也把這一段瘋狂的幾年稱為賭場的社會(《美國商業週刊》19850916)。198710葛林斯班剛上任聯邦銀行理事會的主席,美國股票市場崩盤,引起了美國和世界金融的危機。

在新自由主義的政策下,90年代美國政府又進一步廢除對銀行的管制。【21994年時國會通過允許銀行跨州兼併的立法。在此之後,各大銀行,像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就可以在美國各州進行兼併,成立他們的分行。31999國會又通過一條法律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來代替Glass-Steagall Act這條新法律允許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合併。其實在這之前,很多商業銀行已經用設立分公司的辦法來做經營股票的生意,這條法律徹底的取消了對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合併的限制。這樣的發展說明了經過半世紀的發展,資本的擴張終於衝破了各種法律的限制,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再度合併,而且到了20世紀末,金融資本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分界越來越模糊到最終消失,這些新的立法都是新自由主義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所有這些新立法其實都是將已經存在的事實加以合法化而已。

國際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資本膨脹

歐洲美元從70年代初在不受任何管制下大量擴張,它從1973年的五百億美元擴張到1987年的兩兆美元。這麼龐大數目的金融資本可以跨國界的自由流動,石油加價後先流到第三世界石油進口國家,這些國家的外債從1973年的一千億美元增加到1986年底的一兆美元,是13年前的十倍。到了1982年夏天,外債危機開始時,跨國銀行就將資金從這些國家撤走。這大筆資金回到美國,其中一部分為美國政府在80年代的國家赤字融資,另外部分則成為80年代大規模企業兼併資金的來源。隨著生產設備過剩,資本投入生產也變得更加困難,因此若是想要獲得高利潤,從事整個公司的買賣或是其他方面的投機要比將資本投入生產來得容易。但是要買賣價值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美元的公司,主要是手中要有可以控制的資金。跨國銀行和跨國公司掌握了大筆資金,它們就進一步去發展利用這些資金來賺錢的生意,也就因此發展出來各式各樣的期貨市場。本來期貨市場的設立是為利用期貨的交易來降低穀物和其他商品買賣的風險,但是到了70年代後,大部分的期貨市場買賣都是為了做投機生意。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3232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