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14 07:57:18瀏覽953|回應1|推薦0 | |
《評論 :》 「臺灣人?中國人?」 2007/10/20 21:07 1.我中學時代正遭逢「退聯」「保釣」引爆的「鄉土文學論戰」,那是一生中首度見識中國.臺灣的對決,本土勢微,當然不敵;大學時「中國結.臺灣結」仍纏戰不休,終於蹦出「黨外.民進黨」的火花;三十年了,「入聯.返聯」又要再度比劃過招。在這民主自由的寶島,似乎總擺脫不了中國意識的糾纏,即使以前讀的地理常識都變成了歷史知識,難到我們還要令下一代,一次次地輪迴在這樣的宿命嗎?一次次地去經歷認同的煎熬嗎? 2.而陳其南教授著名的「土著化」理論指出:在1860年這個歷史分界點,台灣鄉村社會組織型態,已從移民社會轉變為本土社會,即清末的台灣漢人,已不認自身是中國本土的延伸和連續,已逐漸轉向認同台灣當地了,此從祖籍分類械鬥勢微及大量在台建新祠堂供奉祭祀「開台祖」即可窺知。而在1991年這個歷史分界點,臺灣經過一連串的憲政改革迄於總統直選,並經李登輝前總統宣示過「兩國論」,憲法之地域效力僅限於台灣,且總統、立委僅由台灣人民選舉,無大陸人民之參與,兩岸已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故1991年起之一連串的憲改,已經承認並昭示它為一個法律上主權獨立之國家了。故R.OC與P.R.C兩個國家互不統屬,相互獨立。因我們已實現了: A.「民主化」-國民主權原則在台灣史上首次透過憲法在台灣實現。B.「台灣化」-台灣國民成了制憲主體,並且支撐憲法秩序繼續發展。 3.故先民早在1860年這個歷史分界點,產生了「台灣認同」,而當下的我們,在1991年這個歷史分界點,逐漸產生了「國家認同」,迄於2000年「陳呂配」以「台灣主體意識」勝選,奠定了「國家認同」的基石,2004年「陳呂配」再以過半數勝選,則更肯定了「國家認同」的大勢所趨。故在台灣及其附屬島嶼上的2300多萬人,共同生活在民主的天空下, 共同呼吸在自由的空氣裡,無論祂叫「台灣」或「中華民國」,洵屬「國家」無疑,即使祂不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 4. 泛藍陣營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泛綠陣營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中華民國」,既然兩大陣營都認知這塊3.6萬㎞2及及附屬島嶼的土地上存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差別乃「中華民國獨立派」與「台灣獨立派」而已,兩者差別的是「國號為何? 」子曰:「爾愛其羊,吾愛其禮。」台民曰:「爾愛其名,吾愛其獨。」既然我們都認知這塊3.6萬㎞2及及附屬島嶼的土地上,存在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那如果問到:「如果我國堅持『主權獨立』而遭受他國攻擊,你〈妳〉願意為國家上戰場?」其答案不言可知也! 5.泛中國主義的朋友們 ,總是困在歷史、文化、民族情感的框架裡 ,但中華文化有其優雅淵博的一面,也有殘暴狹隘的一面,其優雅淵博使我歡欣令我癡,其殘暴狹隘使我恶心讓我吐,我們應留其博雅,去其穢惡,存其菁華,壯我台灣,沒有人膽敢在台灣「除去中華文化」啦,因為中華文化已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環,媒體誑稱「除去中國霸權化」為「去中國化」乃別有居心惟恐台灣不亂也! 6.國民黨50年來的亂史教育和愚民政策非常成功,但也透露出一個訊息,台灣在富裕之後的這1.20年,許多民眾 「好名好利不好學 愛己愛家不愛國」 ,這在泛中國主義的朋友們身上 尤其顯著,泛中國主義的朋友們定會辯稱 ,我愛國 ,愛的是中華民國 ,果真如此也還好,那為何一見P.R.C就矮三截,國旗不見了,國歌不奏了,國號不用了,這就是他們愛「中華民國」的方式嗎?這就是他們表示「主權獨立國家」的方式嗎? 7.我有一份中國情,因為那是我祖先的祖國,那是我歷史教育下的母體,那是詩詞文章養分的原鄉;但我更有一顆台灣心,因為這是育我、養我、愛我的母親,這母親讓我生活在民主的天空下,這母親讓我呼吸在自由的空氣裡,這母親讓我知曉人權的價值!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