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12 11:19:42瀏覽315|回應0|推薦0 | |
中國導演賈樟柯的新作品「天注定」在台北上演。他受訪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除了九○年代「新電影」的啟蒙,使賈樟柯對台灣電影界別有一番情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首映,也是「天注定」在華文國家和地區的首映。「天注定」在去年金馬獎獲得六項提名,它的內容更被譽為「了解中國的必看之作」。但除了技術和內容,賈樟柯導演和「天注定」還教了我們更重要的事。 槍殺煤老闆和村幹部的農民、連環搶劫的殺人犯、拿桑小姐殺死意圖強暴她的鎮幹部,還有跳樓自盡的打工青年。「天注定」因為取材緊貼庶民,直指中國社會普遍而深層的問題,因此從策畫之初就籠罩在「禁演」的陰影下。之後雖然通過審批,能夠合法參加國外影展,但卻在「上演」這一關卡住了。「沒有一個信息說這部片就不允許上演,而是要尋找一個『恰當的時間』,但什麼是恰當的時間,這就很難。」賈樟柯造了個新詞:「準確來說並不是『被禁』,而是『上映受阻』。」在他爽朗的大笑聲中,苦水一滴一滴落下來。 電影拍好了卻遲遲不能上映,在盜版猖獗的中國,「天注定」不久前被發現已經遭人傳上了網路,這一來中國國內市場十去其九,大筆投資幾乎注定血本無歸。「天注定」的遭遇看起來似曾相識。「題材禁區」和「盜版」,就是台灣公民社會討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關於文化產品市場開放所最憂慮的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又可以歸結為一個:「非關稅障礙」,或者直白的說成「潛規則」。 近幾年台灣電影業者努力尋求進軍中國,或者「兩岸合拍」。服貿協議和中方力推的「文化交流協議」也在尋求持續加大市場的吸引力。這方面跑在前頭的香港,事實上已經嘗到「扼殺創造力」的苦果,香港知名評論人盧先亞曾經寫道:「(香港)大部份的合拍片背景要不是民初武打(「葉問」、「十月圍城」),就是現代愛情(「危險關係」),反正不痛不癢,最緊要與敏感題材保持距離,眾事勿理。」 筆者有理由相信,在服貿協議乃至文化交流協議通過之後,「與敏感題材保持距離,眾事勿理」也會變成台灣文創工作者進軍中國時的金科玉律。除了眾所皆知的文化檢查制度外,中國市場從檔期調度、院線安排處處都充斥著潛規則。潛規則有多殘酷,「天注定」已經活生生把這齣「戲外戲」演給我們看了。 對馬英九重用的經貿官員、財經學者而言,這不過只是文化產品,眾多產品之一的市場准入問題。理所當然可以被擺進「give and take」的邏輯裡,當成一籃子籌碼來運用。但自由的、免於審批、免於被「潛規則」的創作環境絕對不是工廠可以量產的「產品」;反而更該比喻成可永續的生態,是一項應該被持續呵護的「環境」。歷史和現實一再提醒我們,思想、言論自由要被法西斯政權奪走很容易,但要再取回,可能要付出例如打一場世界大戰這樣的代價。 從2008年重返執政以來,馬英九政府總愛高唱以「軟實力」影響中國。馬英九更曾經公開舉中國異議作家韓寒、李承鵬對台灣的讚美,來證明「軟實力」的政策確實有效。但在沾沾自喜之餘,國民黨政府可能不知道,韓寒和李承鵬對台灣的認同,首先正是來自於他們的文集只有在台灣的正體字版可以一字不刪地出版。用李承鵬的話,台灣的環境,給了一個寫作者「尊嚴」。 服貿協議馬上要在立法院開始審查,國台辦副主任葉克冬二月底到台灣和出版、影視業者做了一輪溝通遊說。葉克冬最有力的籌碼當然是中國的廣大市場,但換取中國利益的代價通常就是放棄「尊嚴」。這時台灣業者會做什麼商業選擇?國民黨政府該做什麼政策選擇?如果沒了韓寒、沒了李承鵬、沒了更多更多自由的思想、學術論著,馬英九還能拿什麼自我標榜呢? 不管是最早對服貿發出異議的出版業,或者是近期公民團體高度關注的媒體廣告代理業,它都直接關係到台灣的軟實力能不能有一個健全的孵化平台。如果「軟實力」被馬政府認定是捍衛台灣安全的重要環節,那麼服貿牽涉到「出版」和「廣告代理」開放的部分,就應該定性為國安問題。在第十次兩岸高層會談前,陸委會宣布未來的兩岸協議,都要通過「國安審查機制」,並且首先適用在這次商簽的兩岸「氣象合作」和「地震監測」協議上。設這個機制值得肯定,但筆者想問:如果把「服貿協議草案」送進「國安機制」審查,陸委會有把握每條條文都能過關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