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究竟要如何拆除中國在南沙群島部署的飛彈?(上) ---- 林廷輝
2019/01/01 11:29:31瀏覽494|回應0|推薦1

2018-12-20

2018119日在美國華府舉行的第二輪「美中外交安全對話」(U.S.-China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Dialogue, D&SD)會議中,美國官員明確要求中國「撤除其在南沙群島部署的飛彈系統,並重申所有國家應該避免透過脅迫或恫嚇手段解決問題。」(The United States called on China to withdraw its mi ssile systems from disputed features in the Spratly Islands, and reaffirmed that all countries should avoid addressing disputes through coercion or intimidation

這段文字可以說具有明確性、目的性並具嚴厲的警告,明確的地方是指部署在南沙群島上的地對空飛彈系統,目的性是指撤除飛彈系統是為了避免中國採用脅迫或恫嚇手段,而警告的訊息是來自於在習近平與川普建構的四個中美對話機制中,「美中外交安全對話」要比其他對話機制更為險峻與困難,雙方意見分歧也最大,倘中國這一方並未就範,要不危及中美其他層面的交流,要不將危及中國領導階層的權威性。

另一個問題是,當美國在對話上提出這種要求時,勢必思考過中國答應拆除,或者不答應拆除後的因應作為,下一階段作法又該如何?好比美國在1962年要求蘇聯撤除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彈道飛彈,其後引發的「古巴飛彈危機」(Cuban Missile Crisis),讓美國軍艦在「公海」上「封鎖」前蘇聯運載飛彈的貨輪,為了解決危機,美國承諾前蘇聯不入侵古巴,且以未來撤離部署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邦土耳其彈道飛彈為交換條件,讓前蘇聯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彈道飛彈,結束此一危機。

此次,美國要求中國撤除部署在南沙群島的飛彈,幾點情勢與古巴飛彈危機不同,首先是中國部署的飛彈危及不到美國領土,古巴的前蘇聯彈道飛彈射程範圍可以涵蓋華盛頓特區,具有極大的威脅性,但中國在南沙群島的飛彈威脅不到美屬關島;其次,前蘇聯是部署在外國,南沙群島對中國而言是屬於自己的領土,中國外交官員不斷重申,中國原本就有權利在自己的領土上部署防禦設施,是為了行使自衛權,並沒有違反國際法,而美國在南海領土問題上採取中立,自然不能承認也不能否認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第三,沒有交換的條件,古巴飛彈危機與美國部署在土耳其的飛彈做了連動,在這點上,美國不可能已撤離朝鮮半島及琉球群島,換取中國撤除南沙群島的飛彈,這並不符合比例原則,那究竟美國會怎麼做呢?

中國到底在南沙群島部署了甚麼?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美國為何那麼在意中國在南沙群島部署的飛彈,根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的報導,中國約在20185月左右於南沙群島部署的飛彈系統包括陸基超音速反艦巡弋飛彈「鷹擊—12B」(YJ-12B),可攻擊島礁周邊295浬(約546公里)範圍內的水面船隻;長程地對空飛彈「紅旗—9B」(HQ-9B),估計射程160浬(將近300公里)。除了飛彈系統外,中國在渚碧礁、永暑礁、美濟礁等安裝電子作戰系統,可與軍機、軍艦系統整合,兼具作戰指揮調度功能。

此外,運8Y-8)及運7Y-7)也都曾在永暑礁美濟礁執行後送病患及物資運補的任務,在永興島曾部署的殲10J-10)與殲11J-11)未來也都會部署在南沙的永暑礁、美濟礁與渚碧礁上。而日前,中國解放軍轟6KH-6K)也在南沙島礁起降,西方國家的衛星照也顯示,在上述三個島礁上建造大型飛機掩體,這代表如果中國長期部署轟6K戰略型轟炸機,澳大利亞則會在作戰半徑中,特別是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港與空軍基地,上頭也有美軍的駐紮。

201811月,媒體披露中國在上述南沙三個島礁部署氣象站,監測氣體包括PM2.5PM10SO2NO2COO36項常規指標,CO2CH42項溫室氣體指標,顆粒物組分(黑炭)以及氣象五參數和能見度,共15項指標監測能力,除了提供科學研究外,也存在軍事用途,大氣資料將有助於軍事部署的判斷。

為了在渚碧礁設立三沙市第二行政中心,該島上已建造400多座硬體建築物,未來可提供解放軍、民兵以及政策性移居人口居住,籃球場以及相關商業設施,對照永興島的商業街、銀行服務等並不遜色,港口未來除了軍艦進駐外,救難船、中國海警船也將常駐於此。南沙群島七個島礁上的4G通訊服務也早在2016714日晚上630分正式開通,而承造這些設施的正巧是被美國制裁的「中興通訊」(ZTE)。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2288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