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8 08:44:00瀏覽354|回應0|推薦0 | |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Q&A時間 Q1:歷史上有像現在的中國一樣的崛起大國的狀況嗎?有什麼過去的例子可以參考?跟既有強權之間必然會走向衝突嗎? 何:跟現在中國相似的例子似乎不多,歷史上的帝國可能不太會知道自己的rise and fall,但現在的中國是很有計劃地在各方面進行。中美之間是否走向衝突這件事情其實也不會是單方面的責任。中國和美國雙方都有需要做的事情,以避免衝突的發生。不過,中國必須要了解的是,當帝國使用了愈來愈多的暴力或脅迫手段時,面對的反作用力也會愈強。中國正面對的就是美國(和世界許多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度下降,主要原因就是中國過度使用了脅迫的手段。 林:一個帝國的崛起,最主要的關鍵就是其包容力和多元性(key success of empire is being inclusive),這樣的包容性與多元性也是帝國最強大的力量。 Q2:為什麼美國人今天會這麼看中國?為什麼發展成這樣的關係? 何:從現實主義的安全困境(Realists’ dilemma)來看,崛起強權和既有強權一定會產生衝突。不過,其實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麼雙方要試著交往?為什麼努力嘗試要建立雙邊關係?這才是真正的puzzle所在。現在,大家都在找一個新的強權互動模式。 Q3:最近中國連續挖走台灣的兩個邦交國,代表什麼意義?美國該做些什麼? 何:其實有沒有邦交這件事在實質上來說對台灣的影響很小,台灣不需要邦交國也可以在國際上面生存,也可以跟其他國家加強實質的關係,例如台美之間就沒有正式邦交,這不影響兩國之間的互動。所以對台灣來說,不需要對這樣的事情過度反應,甚至也不需要採取什麼嚴厲的反制措施。要知道的是,如果中國使用武力或脅迫方式對待跟自己同文同種的人們,這是一種自我羞辱(self-humiliation)。 Q4:台灣如果把中華民國全部丟掉會怎麼樣? 何:台灣目前的狀況其實是經過美國當時的設計,因為美國考量到可能仍然需要台灣跟中國的部份連結,所以留了很多模糊地帶。很難說美國會不會同意整個中華民國走入歷史。 現在,台灣創造了兩難的困境給北京以及美國,因為其認同狀態一直改變,很多人根本無法預見今天這樣的變化,於是就開始認知不協調,無法接受。Do small countries matter? It’s accidental! 兩岸關係演變成現在的樣子(例:台灣人的認同狀態改變)其實是很意外的。台灣這樣的狀態對中國和美國來說都是預期之外的事,所以關於政策的討論都還有很大的空間。 Q5:對香港和台灣人來說,人們到中國工作是不是一種人才的流失?長期來看會有什麼影響?人們對中國的觀點有可能逆轉嗎? 林:現在很多高中生決定到中國念大學,這是十八歲時的決定,但會影響一輩子。到中國念書之後有一個可能就是,你未來的就業市場就是在中國,很難與世界做接軌,原因是英文教育方面的問題。例如,我們很難期待一個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未來有機會到矽谷去工作。所以,這算不算是一種人才的流失,還很難說,只能說是市場取向不一樣。 香港現在的狀況是,人們的政治參與、投票率愈來愈低,因為就算人們投票選出喜歡的人,只要北京不開心就很可能會把他們關起來或是解職。北京對香港的影響愈來愈大,香港對中國的認同狀況也是快速地轉變。 台灣的不少年輕人對於國家的改名議題是很重視的。邦交國對不少人來說是很象徵性意義的事情,實質上的影響不多。事實上,年輕人們的政治認同已經和先前世代很不相同,而且台灣的認同轉變發生在30年內,這以全世界的經驗來比較,都是非常少見的狀況。香港也是經歷認同的改變,而且是在更短的時間內,民調數據完全翻轉、中國人認同迅速下降。不過,跟台灣比起來,香港比較不同的地方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香港價值」的定義,即使人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還沒辦法清楚地講出香港人跟中國人不一樣的地方,還不知道這樣的民族主義的性質(是否為ethnic或civic nationalism)。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