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8 08:43:00瀏覽272|回應0|推薦0 | |
陳方隅/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不過,現在台灣人和香港人都愈來愈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例如台灣1992年的民調(類似的認同民調最早的時間點)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現在年輕一輩的大概只剩百分之零點零幾這樣認為;香港在2008北京舉辦奧運的時候,調查結果也顯示有超過一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但現在年輕一輩的已經是0!根本沒有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不只認同的轉變,在兩個社會,對中國持負面觀點的比例也都是愈來愈高。這些認同趨勢的變化,顯然和社會變化以及中國政治影響力的變化息息相關。這樣的民意會影響領導者制訂政策時的考量,在經濟上不可能跟中國靠得太近、更遑論政治上的連結,這也就造成了港、台與中國之間的複雜關係,也讓北京政府方面滿頭痛的。
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先好好地認識兩邊的競爭關係,並且以一致的行動來面對;同時,必須要確保競爭的行為是公平的。中國在各方面都在與美國做競爭,美國當然也必須要有因應的策略。 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公共討論可能會是一個挑戰。從過去到現在很多年以來,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就是,會接受兩岸的協議(只要是雙方同意、和平達成),這大致上可以說是預設兩岸都是中國人、終究會統一。例如,1972上海公報當中寫說:「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但問題在於,現在大多數台灣人已經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啊!對美國來說,對香港以及台灣都還是有一些residual commitment存在,也各自有國內法的基礎(例:台灣關係法,美國—香港政策法),但長期來看,美國的中國政策是奠基於曾經的事實、但現在已完全成為一種迷思的基礎上面(US policy is based on once a fact but now a myth)。 現在美國的政策界和輿論都已經愈來愈注意到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中國在軍事實力方面的擴張。不過,整個政策的辯論,最終會導向怎麼樣的中國政策改變,現在還很難說。可以確定的是中美關係當中,最主要的關係(dominant relationship)會是競爭的關係。 那麼,接下來美國該做些什麼呢?首先,要對這樣的競爭關係有更深層的認識,不能再一廂情願地認為中美會有很好的交往(engagement)。對競爭關係有更好的認識之後,才能夠採取一致的行動。第二,競爭關係不見得是壞的,重點是要去確認競爭時候的公平性,確保秩序和規則是公平的。美國要能夠維持「形塑競爭規則」(structure the competition)的能力。中國在各方面都說要和美國競爭,那美國這邊當然也必須要有因應策略。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