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脫困的1OO種方法 ---- 王美琇
2017/09/06 09:26:00瀏覽5735|回應0|推薦0

2017-07-02

台巴斷交衝擊台灣,但也意外在民間激起很多正面而有創意的思考。眾議繽紛中極為優異的一個建議案,是余勘平先生所倡議的「與其被動等中國出手,不如我們主動一次完斷所有二十個邦交國,同時向世界宣告,台灣將啟動修憲正名的民主工程。一旦完成修憲正名,台灣就以全新的國家身分,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

這是非常大膽而有創見的思維,具有「操之在我」的主動性與可操作性。但是,能夠讓議案成功推動的關鍵人物還是——總統。所以,to do or not to do, thats the problem. 問題又回到總統本身。我相信,民間絕對可以找出一百種方法幫台灣脫困,然而最重要的是,國家領導人、政治菁英和民眾必須先——心理脫困。心理無法脫困,就不敢採取任何突破性的行動。

心理困境的形成,是長久以來被錯誤的資訊和習慣認知所蒙蔽,不敢思考突破之道,因而自我限縮思維與行動。包括對中國的正確評估與認知、對美國的遊說內容與方法、對掌握自我行動的時機判斷與條件創造等,我們一直被過去的慣性綑綁而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

舉例來說,至今仍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宣布台獨,中國會武力犯台」,這是對中國的嚴重誤判。中國是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佔其GDP總額的一半以上,而且非常仰賴外資投資帶動經濟發展,一旦發生台海戰爭,將造成外資大量外移而嚴重衝擊經濟。再者,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石油和所有貨品的進出口,都必須倚靠中國東部沿海城鎮。所以說,中國最大的弱點就是東部沿海地區。一旦台海有事,美國和日本極可能會封鎖東海、台灣海峽和南海,對中國的經濟必將造成致命性的重創。如果經濟崩盤,中共政權一定垮台。

中國領導人和頭腦清楚的將領,深諳發動戰爭絕對會傷到中國自身利益,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最愚蠢也最危險的下下策,他們不會笨到選擇此徑。對他們而言,上上策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出自中國的「孫子兵法」。該書和戰國策也正是目前中國在世界攻城掠地的重要教戰守策。中國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可就多了。包括輿論戰、網路戰、間諜戰、法律戰,利益收買、滲透分化和威懾恐嚇等心理戰皆是。

看清中國戰略意圖

 

中國用「台獨戰爭論」成功恐嚇台灣幾十年,讓台灣不得動彈;也成功威懾美國政學界,並利用美國來施壓台灣不准輕舉妄動。然後中國以時間換取空間積極發展經濟和軍事;以「既成事實」戰略佔領南海島礁、建造軍事基地,蓄積力量準備突破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最終把美國趕出太平洋,成為「超級海洋強權」。這是習近平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拿下台灣,就是中國要邁向海洋強國的突破口。但他們絕不會發動戰爭,而是用「不戰而屈人之兵」戰略一步步將台灣蠶食鯨吞。

譬如目前中國已將一中原則國際化,要讓台灣在國際上「去國家化」,包括逼迫所有國際組織將我國名改為「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要求聯合國行政單位不接受我國護照、只認「台胞證」等,都是以更強硬的手法,要把台灣逼到角落跪地投降。看清楚中國的戰略意圖,接下來我們必須自問:台灣還要親中、和中或一中各表嗎?繼續坐以待斃嗎?台灣要不要脫困?要如何脫困?

蔡政府國安和外交單位務必徹底認清「任何善意都不會改變中國想併吞台灣」的事實,重新評估應戰策略。請熟讀「戰國策」和「孫子兵法」,認真布局「以小博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等相關戰略。接受「九二共識」只是更早進入中國牢房、做香港的室友罷了。

除了重新評估敵我情勢外,台灣對美國的遊說工作與內容也應與時俱新。蔡政府和海外遊說團體有必要讓美國政學界充分了解——台灣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命運共同體,協助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是阻斷中國勢力進入太平洋的關鍵策略,而不是壓制台灣必須「維持現狀」。因為美國不斷壓抑台灣,正好就是進入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圈套,成為對付台灣的工具,而且已經被利用了幾十年。

重新開機重擬戰略

其實台灣的困境絕大部分是自己內部造成的。國民黨和統媒對中國的錯誤幻想(九二共識換取和平),民進黨的自我設限和民間的懼戰恐共心理等,都讓我們不斷錯失凝聚集體力量、扭轉國家危機的重要機遇。

再強調一次,台灣脫困絕對可以找到一百種方法,但首要之法就是心理脫困,尤其國家領導人和政治菁英。心理脫困的目的是——重新認知事實與重新開機。一個是資訊更新,一個是採取新方法與新行動,包括對內和對外。否則,再好的策略都會因自我限縮而不斷撞牆。

請重新開機,重新擬定有效的突破戰略。余勘平提出的好方法,也請放入口袋、等待時機,下次中國再斷我們的邦交國,就出手吧!一舉了斷困擾台灣半世紀、扼殺台灣人生存活力的魔咒!(作者為專欄作家)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10849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