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25 08:51:00瀏覽324|回應0|推薦0 | |
2018-06-13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對外的高度依賴
一、政府仍然視國有經濟為政權命脈所系,將國有企業稱之為「共和國長子」,在資金扶持、市場壟斷方面給予特權優惠,但中國經濟早已是國有、民營、外資三分天下。到2017年,中國國有企業占比僅25%,而私企與外資企業共占75%。 整個經濟的運行,早就不再依靠政府計畫。無論是國企、私企還是外企,從原料的採購到產品的行銷,都依靠市場。所有企業依賴市場做出生產銷售決定,極力追求產品的市場佔有率。這種情況下,當然也不可能再由一個國家計委這樣的機構來制訂為誰生產、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這種龐大的經濟計畫。國家計委這一曾為中國經濟神經中樞的機構於1998年撤銷。 二、中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本文所言不是指用「(進口+出口)/GDP 」這道公式計算出來的所謂「外貿依存度」,而是指被視為「工業血液」的石油等能源,以及人賴以為生的糧食等生活資料均形成對外嚴重依賴。一般人分不清這兩者的區別,這次中美貿易戰發生後,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接受央廣記者採訪時說,面對美國第六次對華啟動「301調查」,中國沒必要忍氣吞聲,因為如今中國對外的依賴度已經不像過去那樣高。本世紀初,中國進出口總量占GDP比重一度高達66%,對外依賴程度高,當時中國對貿易制裁的壓力難以承受。如今中國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不到30%,可以與美國對決了。 李揚談的是外貿依存度,很多人誤以為他談的是中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資源對外依賴與外貿依存度有關係,但並不是一回事。中國經濟現在離開從國際市場購買的資源,還真玩不轉。以石油為例,中國從2003年開始,就主要依靠進口,到2017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7.4%,行內預測,2018年將超過70%。2017年糧食自給率降到82.3%,有將近18%的糧食依靠進口。換個簡單明白的說法,就是中國近14億人口當中,有2.5億左右的人需要依賴進口糧食供養。 這種情況下,自力更生的前提資源與糧食自給不復存在,閉關鎖國是自絕經脈。更何況,中國還需要依賴WTO,需要美國、歐盟、日本等經濟大國承認自身的市場經濟地位,如果恢復統制經濟,與市場經濟地位更是日行日遠。 三、中國雖然還有戶籍管理制度,但人口流動卻基本放開,2016年流動人口規模達2.45億人。 四、中共政府仍然是全中國唯一的土地所有權最終所有人,但卻不再是全國資本的唯一擁有者。民營企業與外國公司擁有總量可觀的雄厚資本。政府雖然可以採取各種方式控制民營企業,強迫私人資本入股國企,但只要未進入戰爭狀態,就不敢對外國資本下手。 習近平並不鍾情於「列寧式統制經濟」 綜上所述,可以說,擔心中國將回到統制經濟(計劃經濟)這種遠慮多少有點縹緲,擔心政府對民營資本的剝奪更為現實。因為就現實條件來說,習近平就算無比熱愛計劃經濟,也無法實現它。哈耶克擔心的是統制經濟(政府管制經濟)必將通向獨裁,但賦予習近平權力的中共政權,從成立之日開始,就是獨裁體制,只是在寡頭共治與個人專斷之間來回搖擺而已。對基本達成個人專斷的習近平來說,目前已經不需要靠加強經濟管控來實現獨裁,而是如何確定一個合適的政府管控經濟邊界,讓經濟更好地為政治服務。鑒於中國政府管制經濟的積年教訓「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極易「一管就死」的列寧式統制經濟並非習近平所願,他看重的是「國企主導、民企出錢出力贊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次在中美貿易戰中成為箭靶的中興公司之所以能進入世界電訊設備產業前五名,據說得益於在中國國內首創了「國有控股,授權經營」(國有民營)的混合所有制模式。 對於吳小暉、肖建華等資本大鱷的剝奪,中國富豪確實感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但對其他人來說,則應該想到:這些人本來就是利用共產黨資本主義賦予的特權成為巨富兼做其他權貴的超級白手套,在政治譜系上屬於「粉紅財團」,他們致富的緣由就是他們的資本被剝奪的原因。我在《中國:潰而不崩》裡講過,中國政商關係有明暗兩個層面:表面上是政府與企業的關係,實質上是官員與企業家、商人的關係。這兩層粘在一起的關係,註定了中國政商關係面臨兩重制度詛咒。如果讓這些人用共產黨資本主義的特權經商致富,再用民主憲政國家宣導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來保護他們利用特權巧取豪奪而來的財產,從邏輯上來看就非常荒唐。 目前,中國回歸計劃經濟(統制經濟)模式既無現實基礎,對穩定中共政權也無半點好處——比如消滅股市、房地產市場,就等於斷了中共財政收入的大頭,填平了央行增發貨幣的儲水池。讓各國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如此賠本生意,習近平弄明白其中利害關係之後,應該不會做。因此,部分中國人與其擔心回歸統制經濟,不如擔心極權強化過程中社會生活的窒息。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