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6 07:35:00瀏覽154|回應0|推薦0 | |
2015-05-20 大學推甄不久前才放榜,雖然依舊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但是相較於過往,大學窄門已不再是窄門。尤其近幾年少子化的趨勢,所謂「後段班大學」,特別是科技大學,在招生上面臨的過去幾十年未見的寒冬,這兩年就有三家院所改制出局。從這現象可以看出,當初政府在允許各專科院校改制科技大學,以及二十年前的設校潮,都是欠缺思慮與規劃的教育政策。 103學年度,我國共有公立大學院校34所,技職院校15所;私立大學院校37所,技職院校59所,就總數來看,連同軍警院校、兩間空中大學以及兩間宗教學院,我國共有156所高等教育機構,私立學校佔三分之二。分布區域則以台北市最多,新竹以北共有學校70所,佔總數一半,這也顯示高等教育在區域分配上的不平等。 以上表數字來看,同時也可發現,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南北的差距,南部地區私立大學院所,特別是技職院校家數居全台之冠。而私立學校的退場潮也是從南部開始,例如永達技術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究其原因,在於私立大學雖有國家補貼,但絕大部分的經費來源為學費收入,以筆者服務的東吳大學為例,102學年度學校的經費中76%的收入為學費,政府補助僅佔10%左右。 如此一來,倘若學生招收不順利,學校的經營就會馬上產生困難,這幾年少子化的現象更讓多所學校招生不足,經營大不易。從10年間的數字增長來看,公立院校學生從93學年度的238,000人成長到103學年度的283,000人;私立院校從655,000人成長到753,000人,就數量來說,雖然私校的學生人數成長較多,但就比例而言,卻是公立院校成長比較高。然而與私立院校不同的是,公立院校並不是以學雜費做為其收入主要來源。例如清華大學的學雜費收入僅占總經費收入10%,台灣大學為11%。顯見高等教育資源並沒有被公平分配,公立院校享有政府取之不盡的資源,私校卻只享有10%不到的政府補助,以學費苦撐經營,明顯可看出教育部消滅私立大學的意圖。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