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25 11:10:00瀏覽638|回應0|推薦2 | |
2017-06-24 台灣不分藍綠,政界人士中,從來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兩岸政策是親中的,賴清德竟打破禁忌成了頭一個,很震撼。賴清德6月5日在台南市議會答詢時說自己「親中愛台」的第二天,總統府說,「關於賴市長的發言,和我們一直以來的看法一致。」只是為什麼看法一致,總統府雖然解釋了一大篇,說了兩岸應該釋出善意、期良性互動,尊重歷史、求同存異、逐步化解對立和分歧⋯⋯等等,但是「親中」卻兩個字還是出不了口。 接著,綠色直轄市長紛紛說台灣應該友中、知中、和中、和平發展,賴淸德似乎說這些的「中」,都可以包容在親中之中,不相衝突,但是這幾位市長友中等說法與其說是要對賴清德積極回應,不如說是想適度區隔。 毫無疑問的,他到美國後,被台獨又反中色彩濃厚的台灣同鄉一路追問是必然的,儘管氣氛如此,賴清德還是把「親中愛台」從台南到美國幾個大城市一路講到底。由於一方面親中愛台的說法太過於新鮮,恐怕很難在任何一次演講會中簡短的答詢裡頭交代得讓大家明白;另一方面,賴清德在兩岸議題的資訊掌握得並不夠充分,甚至有部分生疏的地方,因此各種報導和質疑和誤解不斷,例如,有人說賴清德自認為親中論超越了過去歷屆總統的主張,賴清德要統吃各直轄市長一些不同的兩岸論述,或者他的說法前後多有矛盾。這些報導,累得賴清德用力澄清1。 6月17日在紐澤西賴清德解釋親中說:台灣與中國文化同源,地緣位置又是利益相依。一個進步台灣,可以帶動一個繁榮中國;一個穩定中國,可以提供安全的台灣,「親中愛台」論述,不僅以台灣為核心,也著墨跟中國的關係。18日在紐約他又說,要向中國大陸伸出友誼雙手,透過交流,增進了解、理解、諒解、和解及和平發展。在台灣講親中已經令人驚訝了,如今這兩段在美國紐澤西的解釋更被批評的確是髪夾狂彎。報導還多所揣測說他這些說法是意圖「向中間靠攏」,刻意提出和蔡總統區隔甚至悖離了民進黨傳統的兩岸關係立場。這些批評的立足點都建立在於台獨和親中是不能並容之上。眾人在批評時,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在過程中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是什麼意思。 現在便來看《台灣前途決議文》說明中的一段: 民主進步黨更希望,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中,台、中雙方能拋棄猜疑與對立,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人互利的美好前景2。 對照之後,很清楚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這段文字豈不正是賴清德對親中論述的來源?這一來,談什麼賴清德要和蔡總統區隔甚至悖離了民進黨傳統的兩岸關係立場?於是,問題便成了:做為一個台獨黨,不斷被民進黨領袖們拿出來說明民進黨立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為什麼會有這一大段突兀的「親中」文字? 話且說從頭 儘管在1990年代末民眾在國族認同上台灣人已經越過50%,遠超過中國人認同,而國家認同上也早贏過統一了,但是陳水扁、游錫堃和沈富雄還是非常疑慮,擔心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將嚴重妨害陳水扁的總統選舉,他們對黨綱中「台灣共和國」5個字耿耿于懷,因此發動修改台獨黨綱的攻勢。黨內贊成、反對雙方僵持不下,於是陳忠信建議不修改黨綱,而用通過決議文來表達民進黨當時的兩岸政策,以呼應陳水扁總統的「新中間路線」。於是,我國「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的決議文和包含前述「親中」色彩的說明文便因此通過了。 民進黨在1999年竟可以通過這樣的決議文,和1998年許信良主席舉辦的「中國政策大辯論」使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取得了新共識息息相關。在之前,民進黨主流在兩岸經貿上傾向支持李總統的戒急用忍,但是許信良和陳水扁立場和主流大有出入,兩人都認為民進黨應該淡化台獨立場,同時在經貿上應該積極西進。在這背景下,為了求得最大公約數,我建議了「穩健台獨」的兩岸政策三個原則: 立場上台灣主權獨立清楚堅定;態度上對中國善意;政策上彈性。依這些原則了梁文傑建議以「強本西進」取代戒急用忍和大膽西進。最後「強本西進」就成了民進黨的共識。 有了中國政策大辯論的舖陳,第2年,折衷性台灣前途決議文順利通過。決議文基本上是依「立場清楚;態度善意;政策彈性的原則」起草的: 一、立場清楚,所以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片面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國兩制不適用於台灣。」 二、態度善意,所以「 尋求深切互相了解與經貿互惠合作」,並强「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 三、政策性彈性,所以「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但是「在國際上應彈性調整運用」3。 迄今北京對台獨充滿敵意,當時會主張既台獨又對中國善意是基於這樣的理解: 一、台灣小、中國大,台灣假使永遠不能和中國建立友善關係,台灣一定獨立得非常辛苦而不平安;當然,中國統一台灣也不是容易而不必付出大成本的事,那麼,一直反台獨也不是什麼正面的事。這情況,早年英美關係很値得參考:英國敵視美國獨立,甚至因此雙方交戰,雙方雖然都付出付出很大代價;但是由於歷史文化血源等關係,後來英國長期成了美國在歐洲最緊密的盟友,雙方大獲雙贏。 二、雖然不應該幻想北京會很快習慣台灣主權獨立的現實,所以縱使親中也將在相當久的時間內都不可能獲得明快的回報,但是親中愛台仍然應該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戰略。 三、「台獨而親中」是一個戰略清晰的作法;如果擔心清晰戰略北京一時難以接受,就採取糢糊戰略,並非明智,因為: 1. 假使台灣一直因此讓北京認為他追求的統一台灣人民會支持,那麼北京永遠不會放棄對統一的期待和努力,兩岸將永遠處在不穩定的狀態。 2. 模糊戰略將弱化台灣人民維護自已主權的意志,以致於北京將判斷武統的成本很小,模糊帶來的將不是和平而是不安甚至戰爭。 3. 模糊戰略使台灣猶如自我否認維護主權的正當性,形同承認不統一有罪。 4. 只有立場清楚堅定才有親中的基礎,也才能免於來自台灣乃至國際社會的懷疑。這也是迄今在台灣的反獨或統派人士心中在談到親中,口頭上都必須掩掩遮遮的理由。 5. 至於溫和的獨派人士,如果採取立場模糊策略,對中國表達善意將隨著模糊,而難以適度,然後接下來的是,政策將在欠缺中心思想和情勢認知上的框架不斷出現矛盾的現象,以致於雖渴望維持現狀,但現狀非常難以維持-基本上那就是現在台灣政府的情境。 只是,雖然《台灣前途決議文》規劃了「立場清楚;態度善意;政策彈性」的長期大戰略,但是綠營缺少坦然承承台獨的領袖,於是便一直沒有親中的講法。最後,賴清德真的是第一個講親中的台獨人士嗎?其實不是。辜寬敏是老鐵桿台獨才是。 他努力推動兩岸兄弟之邦的理念已經幾十年了-兩岸而成兄弟,難道不親嗎?於是我們明白,只有坦然認同台獨的鐵桿,才會親中理直氣壯地出口。也許,把《台灣前途決議文》說成對中國「充滿善意」的期待沒有問題,一旦換上親中兩字不管如何,還是有人並不習慣;也許賴清德對非常複雜的兩岸情勢的資訊掌握得不夠充分,然而,政治領袖的可貴在於提出宏觀正確的戰略,至於掌握並提供充分資訊,那是專家負擔的責任,看賴清德親中風波,這是我建議的基本態度。 註: 1. 例如,兩蔣反中;民主大西德統一專制小東德的模式可以複製於大中國小台灣之間;又以為一國一制一定比一國兩制好;認為友中、和中、兩岸一家親、親中等對應不同的情境甚至立場的策略是完全可以並容的;「特殊國與國」論是兩岸「只分不合」⋯等等的說法。 2. 決議文說有「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賴說「文化同源」,略有不同,但差別不大。 3. 起草小組:陳忠信、郭正亮、林濁水,以及梁文傑。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