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覽現代書文《茶道散話》之三
2011/11/17 09:17:05瀏覽119|回應0|推薦0
回應 推薦文章 轉寄 列印 

淘壺記

說起喝茶來,有人端著大海碗,有人手持小茶盅,都能自得其樂,好像從來沒什麼“一定” 、“必須”之類的硬規定。不過,有些家甚和招數,真還能讓您得到更多的樂趣,說俗一點,是“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掉一點書袋,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我看來,不論喝什麼茶,泡茶的壺最重要,其次才是喝茶的家甚。喝綠茶,用蓋碗;如果是喝工夫茶,那自然得用小茶甌,就是喚作“若琛甌”的那種。不如此,也行,可茶就喝不出那個味兒了。

論及泡茶的壺,首推宜興紫砂壺。李笠翁在《閒情偶記》中說:“茗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至於紫砂壺的好處,照文震亨的說法,是既不奪茶香,又無熟湯氣,用來泡茶,那才叫做色香味俱蘊!

明朝正德年間,供春捏出了第一把紫砂壺,從那時候到現在,五百多年過去了,歷代製壺大匠把書法、繪畫和篆刻與壺藝熔於一爐,不但讓它成為中華茶文化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更把紫砂壺凝煉成茶文化的重要符號。

如今,紫砂壺不僅是茶人的心愛之物,尤其是投資聞人發財的工具,連番的炒作,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同時,讓價格高騰得離譜。我愛喝茶,自然也喜歡紫砂壺,不過,學著陸文夫前輩,也給自己定下三條淘壺的規矩,一是以實用為主,偶爾為之,二是非有意趣的不要,三是價格不超過二位數。這麼苛刻的條件,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能否淘到中意的壺。沒想到,今年春天竟讓我淘得一把頗有趣味的壺。

那是在三月中旬,我出差路過鄂西一個小縣城,為了消磨等車的時間,就在車站前的跳蚤市埸閒逛,路邊的一個小攤讓我停下了腳步。吸引我的不是長滿銅綠的古錢,也不是乾隆年間的瓷碗,更不是幾本不知什麼年代石印的《麻衣相法》,引起我興趣的是擺在那裡的七、八把紫砂壺。仔細一看,基本上是七十年代前後出的矮竹筒、紅梅,獨有一把球壺讓我感到眼前一亮,這把壺又小又糙,臟得像一泥球,我總覺得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韻味,一問價,二十!呵,沒得說,放下二十塊,拿著就走!

回到家裡,涮洗乾淨後,仔細一看,壺的正面是蓮荷雄雞報曉,但見遠景的旭日和群山,顯示出工匠的國畫素養,盛開的荷花與蓮葉,讓人有一種水靈靈的感覺,正在引亢啼曉的雄雞,彷彿連尾羽都在顫動。壺的背面是彩蝶戲靈貓。只見花草叢中,一隻花貓,弓著身,緊盯著面前振翅曼舞的彩蝶。二個畫面都是遠景寫意,近景寫實;構圖疏密得當,技法純熟,果然是未著色而色採盡現。

當時在地攤上,只覺得這把壺別具韻味,卻又難以言喻,回來研究一番,終於發現了奧妙所在:這把壺不但“三山齊”,壺流、壺鈕和端把都在一個平面內,而且壺蓋採“天壓地”的壓蓋,盎穹的壺蓋與球壺相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顯出珠的圓潤與豐腴 ​​。壺蓋上二朵雙葉瓊花簇擁著蓮花骨朵似的壺鈕更透出一種繁簡有度的美。特別是壺的端把,簡直就像那雄雞的尾羽,充滿了活力,堪稱極有神韻的“壺眼”。

在壺的底部,鈐有篆體“週聽玉制”陽文圓印一枚,壺蓋內鈐著橢圓形豎排篆體“聽玉”陽文印,二印章鈐得端正清晰。

由於這把壺用的紅泥粒度不高,而且壺體和壺蓋、壺流、壺鈕、端把手工製作削、刮的痕跡明顯,特別是圖案沒有採用堆塑粘貼,純粹以浮雕刀法快速地完成,我推測這把壺的製作時間當在解放前後不長的一段時間內。如有謬誤,還請方家指教。

現在,這把壺每天都靜靜地蹲在書桌上陪伴著我,我則每天通過這把壺,和這位叫做週聽玉的紫砂藝人進行心靈的交流。摩娑著壺,一如撫摸著他那結滿胼胝的雙手,聽他娓娓道來從藝的艱辛。時間愈久,我愈加敬重這位週聽玉老丈

在今天喜愛紫砂壺的各色人等中,恐怕沒有不知道時大彬的,大彬壺更是無價之寶。時大彬生前,雖然大彬壺已經名重天下,但是,時大彬卻是極其窮困潦倒。我讀過明朝徐應雷寫的《書時大彬事》,他是親眼見過時大彬的人,據他的描述,時大彬“其人樸野,黧面垢衣。”生活在大明盛世的時大彬,其巔峰時期尚且潦倒如此,處於民生凋敝的舊中國的周聽玉老丈,謀生之艱難更加可想而知。讓我心生無限敬意的是,在社會最底層痛苦掙扎著的周聽玉老丈,把他的痛楚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在精心地製作的一把把壺上,力求通過壺的韻味讓人感覺生活是美好的,明天是有希望的。這,是多麼高貴的心靈啊!

這把偶然淘得的紫砂壺與華貴、精緻完全無緣,它處處透露的是淳樸和古拙。每天由其中瀉出的澄澈的茶水 ​​,把我心中種種濁熱、浮躁的雜念沉澱到心海的深處,讓我如飲清泉,真是怡也快哉!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