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辨茶識壺熟能生巧而已
2011/10/01 05:36:00瀏覽459|回應0|推薦0

初入壺海就有好壺緣能得好泥
來日方長想必能明白其中奧秘絕非眼見耳聞


買壺買茶 = 忌在急收
壺 = 因用方之其胎與藝是否上乘
久用一眼能之其變化 出手即能收到好壺
台灣還有很多好壺
回流對岸的都只是一些零頭而已
頂端的茶與壺都還在藏家手中
只是沒上網
加上懂得真的很少
譬如 朱泥壺的世界 有幾位能一一解泥 年代
又為何有幾把黑色的朱泥 何故
恐怕不作詳述
砂壺有許多網路查不到的資料
包括早期台灣茶人到雲南一車一車載回來與香港97收購的正老生普
台灣藏量應佔原產地 9 成
原因很簡單
有機會再談


茶 = 不用多收
沒有幾個能憑一口茶喝出東西
放個一陣子 一喝就知
色香味真韻 是以現代白話含括茶經 序茶經 茶述 ...
裡面所喻的精髓
須要四種以上名泥才能喝出東西


前幾週發一文上了2種泥(本山綠泥
黃龍山老朱泥)
5種茶湯 看得懂的茶友可以從茶色知道端倪差異
這回以另2種泥(趙莊朱砂泥 清中天青泥)再佐以文字就能解答
即便只是2期佛手
仍能飲出其約 9成 4桂 2蘭 花 2桃 1柑 果 香
顯見歷史名泥絕不是隨便找一山泥陶取一個名字就能奠其名載史傳世

不論是陶是茶
換一個地方 就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表現









節錄四茶載文

茶錄
論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

色茶色貴白。
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于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未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開試,以青白勝黃白。

香茶有真香。
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

味茶味主于甘滑。
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

藏茶 茶宜篛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溼冷。故收藏之家,以篛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溼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于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鈐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

碾茶 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

羅茶 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

候湯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曰候湯最難。

盞 凡欲點茶。先須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點茶 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茶疏
釆摘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若肯再遲一二日期,待其氣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時不蒸,雖稍長大,故是嫩枝柔葉也。杭俗喜于盂中撮點,故貴極細。理煩散郁,未可遽非。吳淞人極貴吾鄉龍井,肯以重價購雨前細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釆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待夏,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往日野外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 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澀苦,止堪作下食,且傷秋摘,佳產戒之。

炒茶
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于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于鐵,須豫一取一鐺,專用炊飯。無得別作他用。炒茶之薪,僅可樹枝,不用杆葉。杆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瑩旋摘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鈔置被籠,純綿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罐收藏。人力若多,數鐺數籠。人力即少,僅一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溼不可相混,混則在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火雖忌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以意消息,最難最難。

岕中制法
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緣其摘遲,枝葉微老,炒亦不能使軟,徒枯碎耳。亦有一種極細炒岕,乃釆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彼中甚愛惜茶,決不忍乘嫩摘釆,以傷樹本。余意他山所說,亦稍遲釆之,待其長大,如岕中之法蒸之,似無不可。但未試嘗,不敢漫作。
擇水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為第一泉,第二或日廬山康王谷,第一廬山,余未之到,金山頂上井,亦恐非中泠古泉。陵谷變遷,已當湮沒。不然,何其漓薄不堪酌也。今時品水,必首惠泉,甘鮮膏腴,致足貴也。往三渡黃河,始憂其濁,舟人以法澄過,飲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也。澄之既淨,香味自發。余嘗言有名山則有佳茶,玆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而論,恐非臆說。余所經行,吾兩浙、兩都、齊魯、楚粵、豫章、滇、黔,皆嘗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發源長遠,而潭此澄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河溪澗之水,遇澄潭大澤,味咸甘洌。唯波濤湍急,瀑布飛泉,或舟楫多處,則苦濁不堪。蓋云傷勞,豈其恆性。凡春夏水長則減,秋冬水落則美。
飲啜
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余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停停裊裊十三余,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開之大以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則再巡已終,寧使余芬剩馥,尚留葉中,猶堪飯后供啜漱之用,未遂棄之可也。若巨器屢巡,滿中瀉飲,待停少溫,或求濃苦,何異農匠作勞。但需涓滴,何論品嘗,何知風味乎。
飲時
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棼亂,聽歌聞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淨几,洞房阿閣,賓主款狎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院,名泉怪石。

茶錄
釆茶
釆茶之候,貴及其時,太早則味不全,遲則神散。以谷雨前五日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為上,面皺者次之,團葉又次之,光面如筱葉者最 下。徹夜無云,[氵邑]露釆者為上,日中釆者次之。陰雨中不宜釆。產谷中者為上,竹者次之,爛石中者又次之,黃砂中者又次之。

造茶
新釆,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候鍋極熱,她茶急炒,火不可緩。待熟方退火,撤入篩中,輕團那數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焙干為度。中有玄微,難以言顯。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

辨茶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優劣定乎始鍋,清濁系乎末火。火烈香清,鍋寒神倦。火猛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則過熟,早起卻還生。熟則犯黃,生則着黑。順那則甘,逆那則澀。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勝。

火候
烹茶旨要,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輕聲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過于文則水性柔,柔則水為茶降;過于武則火性烈,烈則茶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湯辨
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不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 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貴,方 是純熟。

湯用老嫩
蔡君謨湯用嫩而不用老,蓋因古人制茶造則必碾,碾則必磨,磨則必羅,則茶為飄塵飛粉矣。于是和劑印作龍鳳團,則見湯而茶神便浮,此用嫩而不用老也。今時制茶,不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也。故日湯須五沸,茶奏三奇。

飲茶
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日神,二客日勝,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

茶有真香,有蘭香,有清香,有純香。表里如一純香,不生不熟日清香,火候均停日蘭香,雨前神具日真香。更有含香、漏香、浮香、問香、此皆不正之氣。

茶以青翠為勝,濤以藍白為佳。黃黑紅昏,俱不入品。雪濤為上,翠濤為中,黃濤為下。新泉活火,煮茗玄工,玉茗冰濤,當杯絕枝。

味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

點染失真
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經點染,便失其真。如水中着咸,茶中着料,碗中着果,皆失真也。

茶變不可用
茶始造則青翠,收藏不法,一變至綠,再變至黃,三變至黑,四變至白。食之則寒胃。甚至瘠氣成積。

品泉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黃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流動者愈于安靜,負陰者勝于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井水不宜茶
茶經云:山水上,江水次,井水最下矣。第一方不近江,山卒無泉水。惟當多積梅雨,其味甘和,乃長養萬物之水。雪水雖清,性感重陰,寒人脾胃,不宜多積。

茶經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淩露采焉。茶之牙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雲不采;睛,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
茶有千萬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謂文也);犎牛臆 者,廉襜然;浮雲出山者,輪囷然;輕飆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泚之(謂澄泥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至。此皆茶之精腴。有 如竹籜者,枝幹堅實,艱於蒸搗,故其形離師(音譯)然。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於封七經目,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與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五之煮
凡炙茶,慎勿於風燼間炙,熛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幹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工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也,則其節若 倪倪如嬰兒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事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櫪之類也。)其炭,曾經燔炙,爲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爲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揖彼清流。”)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 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爲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爲二沸。騰波鼓浪,爲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鹽味,謂棄其啜餘,(啜,嘗也。)無 乃而[][](無味之意)鍾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激湯心,則量未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字書》並《本草》:餑,茗沫也。)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 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荈賦》 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爲雋永。(至美者,曰雋永。雋,味 也,永,長也。味長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 渴甚莫之飲。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
其色緗也。其馨使(譯音,香至美之意)也。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一本雲:其味苦而不甘,檟也;甘而不苦,荈也。)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谷,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爲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茶。或用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清),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嗚呼!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之飲食,食與酒皆精極。凡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 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 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逐,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