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膨風茶的起源
2023/08/13 15:57:22瀏覽331|回應0|推薦0

關於膨風茶的起源,至今仍無定議,但不論真偽,總都帶點「膨風」味道。 以下是有關膨風茶起源的幾則「傳說」:根據莊瑞蘭所著〈從市場變遷觀點─論戰後北埔茶產業史〉一文中敘述:

1.廖運潘的說法:

    對於「膨風茶」的起源,只是傳說,但似乎沒有文字記載。據老一輩的人說,很久以前(引用者註:應在 1870 年後),北埔茶販運茶到台北大稻埕出售,其高級烏龍茶之香氣與風味,使品茶的商人讚不絕口,因而爭相搶購,價格漲到顛峰。茶販回到北埔後,把實際售價告知同業,結果無人相信,咸認該名茶販「講膨風」(客語:吹牛皮),諷刺揶揄他自稱賣到「天價」的高級烏龍茶叫做「膨風茶」, 久而久之,「膨風茶」遂成為北埔一帶最高級烏龍茶的俗稱。

2.薛雲峰的說法:

    流傳在苗栗縣頭份、三灣地區「東方美人茶」的名稱緣由,還有個在地的傳說。話說,前清時期有位家住頭份的客家婦人,因緣際會的被介紹到淡水英國領事館當女傭,當她上工時,隨身便帶了從家鄉帶去的茶葉;這茶,據說是當地茶農用「著了蜒」(病蟲害感染,註「蜒」字應為「蝝」)的茶葉製成,通常是只做給自家人喝,賣不出去的茶。不過有一回,英國領事無意間在廚房看到這名女傭的茶罐子,打開後看到裡頭的茶葉五顏六色,一時覺得好奇便泡來喝,竟發現這香味真是天上少有,人間絕無,於是便用高價買了女傭剩餘的茶葉,同時還要求她幫忙回鄉蒐購。英國領事後來也因著這名東方客家女傭的緣故,用「Oriental Beauty」即 「東方美人」來形容這種茶。女傭回鄉高價蒐購之際,鄰人覺得不可思議,一方面樂得把茶葉賣給她,另一方面也讚佩她的「膨風」功力實在厲害,直把西洋人 唬得一楞一楞;鄉人也就把她口中的「東方美人茶」,順便也稱做「膨風茶」。

3.峨眉耆老楊雲貴的說法:

    話說,很久以前,峨眉鄉已有很多人「耕茶園」兼做茶。有一天,某位姓徐的茶農(以下簡稱老徐),眼看自己茶園裡的茶菁被蟲仔咬得慘不忍睹,原本應該有上三百斤的茶菁可採收的,只是再怎麼努力採,仍然只有三十幾斤,在一籌莫展之下,仍然把那些「發病的茶菁」拿來做茶。就算鄰人看到他做那些「發病茶」在竊笑,老徐也不理他們,只是一昧埋頭苦幹,把茶給做起來,畢竟一家老小都嗷嗷待哺,如果不做茶,哪來的收入呀?別人做好的茶,因為量大又重,要用扁擔挑到北埔,賣給專門收購的茶販;而老徐做好的茶,因為量少得可憐,只有十幾斤,便裝在袋子裡頭用揹的到北埔老徐到了北埔茶販聚集之處,便把自己帶來的茶給打開來,並且向人要了水之後,用自己帶來的茶壺和小火爐把茶給泡起來。他知道他這種給蟲咬得亂七八糟的茶,雖然味道不錯,但和一般人做出來的茶差異甚大,不太可能賣得出去,反正打發時間嘛,便自顧自的泡起自己做的茶來喝。有茶販看到他泡的茶,水色和其他人的茶湯不一樣,便向他要求試喝,他也一律來者不拒,沒想到某個茶販喝過之後,立即問他:「老徐,你這個茶要賣多少錢?」老徐面有難色,不知如何啟齒,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茶「賣相不好,滋味也和別人不一樣」。正準備出聲之際,沒想到茶販先開口了:「這樣吧,老徐,看在我們交情不錯的份上,你這些茶,就一百元賣給我可以嗎?」老徐一聽,楞住了!心想:「這是在和我開玩笑嗎?一般茶一斤只有一元,最好的也不過一斤二、三元,他卻出價一百元?」鄉下老實人的老徐,一時間只是咿咿啊啊,話堵在口中,就是講不出來,茶販見他如此,以為出的價錢太低,便自動提高價錢:「老徐,拜託啦!要不然,一百五十元,好啦!好啦!別忘了,我們可是老朋友了!」話一說完,便立刻把錢掏出來,硬塞進老徐的褲袋裡,之後就動手把老徐的茶打包妥當,揚長而去。大白天的,鄉下人老徐只感覺自己在做夢,可是手伸進褲袋,把剛才茶販塞 的錢半拉出褲袋偷瞄一下,「沒錯呀!這不是在做夢,是真的!」心中真有說不出的喜悅。就這樣,一路踩著飄飄然步伐回家,還哼著山歌小調,認識他的人都 以為他茶賣不出去,家裡生活費沒著落,瘋了。回到家以後,老徐把賣茶的經過說給老婆聽,並且把錢交到她的手上,老婆大人雖然半信半疑,但又找不出破綻,況且,那錢可不是假的。後來,老徐的老 婆把她老公賣茶獲得高價一事講給街坊鄰居聽,卻沒有一個人相信她的話,都說 她「講膨風」,「膨風茶」之名就因此傳揚開來。

    以上三種說法,因不見史料,均無法查證其真偽,不過筆者認為以客家人勤儉的特性,應該早在茶樹進入北埔不久,即已經把那種「被咬得慘不忍睹」的茶 菁拿來製茶。因此就算早年無「膨風茶」之名,但應在百餘年前估計 1875 年前後北埔即有製茶業存在),即有「膨風茶味」之實了。

第四種說法:姜老夫人親筆記錄膨風茶的由來(如下圖所示)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520&aid=17975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