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尊重你生命的源頭
2010/01/27 20:36:35瀏覽538|回應0|推薦4

等我滿十八歲時,我就會搬出去住,不用再聽他們的」,那個大孩子帶著憤憤的語氣說,我看著他的臉,看到一個開始長大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隔代教養的情感從兒童期到青春期的轉變,我明白孩子內心的渴望不是搬出去的自由,而是一個有父母關愛的家庭,只是命運的安排,讓他只能帶著渴望到放棄…。

我沒有跟隨他的情緒,只是坐在那兒聆聽,當他的話語告一段落時,我思索了一下,直直看著他的眼睛,對他說「有些話我想要告訴你,你聽著就好,不需要回應我。」接著,我說「我想要說的是,當我看著你時,坐在那裡的不只是你,而是給予你生命的父母親、祖父母、外公外婆和他們背後的生命孕育者,我看到你的背後有一個莫大的生命源頭,而我也有,正因為我們都有那生命的源頭,今天才能夠有這樣的緣份,讓你和我坐在這裡相對。或許你的父母親在當年因為太年輕生下了你,不知道如何做父母,而做了一些選擇,讓你在阿公阿嬤家長大,但是在我的心裡,我都敬重他們是你的父母,同樣的還有你父母的父母…。我想請你記著,不論如何,你是有父母親的,你有一個生命的源頭,讓你如今能夠坐在這裡說這些話,或許你還沒有找到或是想像自己的未來,但是如果你能夠把父母親和生命的源頭放在你的心裡,我相信你會知道自己可以往那裡去。

一段話說完,我們四目相視,他的眼裡和臉上那個憤怒的孩子消失了,有著一種平靜,這是很多年的陪伴裡,我沒有看見的平靜,他沒有回應那段話,沒有過去總會的反駁,我明白他聽到了,而後我和他分享了一個日本青少年蛻變的故事:

短小精幹,頭髮剃得只剩一公分平頭的岩本悠,穿著深藍色的短袖運動衫、草綠色休閒短褲,牽著銀灰色的單車,出現在東京JR五反田車站前面時,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大學校園中,那種「由你玩四年」型的大學生。直到大學二年級為止,岩本悠過的正是「由你玩四年」的生活。

還記得,從念國三起,岩本悠陸續結交一批又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抽煙、勒索、敲詐、扒人錢包樣樣來。當時他年輕氣盛的座標,定位在「只要自己happy就好,即使傷害別人也無所謂」,理由是「有些事情要趁年輕的時候做,因為年輕可以被原諒」。在家裡,他避開和父母同桌吃飯,甚至能不碰面就不碰面,因為沒有「共同話題」,親子間缺乏溝通、疏離而冷漠。由於父母答應他只要念公立學校,就替他繳學費,所以他選擇念培訓師資的東京學藝大學,一方面想當老師,另一方面該校是國立大學,離家不遠可以通車上學。進大學後,他不太唸書,搬離家與女友同居,專門熱衷辦舞會、聯誼的社團活動,常常喝酒、玩樂到天明,吸毒、行竊、發現「剛好有錢包在那裡時」,還下手扒人錢包,有一次幸運地有「三十萬日圓的斬獲」。

人生應該有更不同、更美好的「什麼」……

快到二十歲的那一年,他開始想「今後要如何過下去?」,如繼續過這樣的生活,大學畢業後找個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收入,然後組織家庭……,面對只有一次、而且走過就不能回頭的人生,他心慌地發覺自己面對未來,沒有期待、興奮,有的只是恐懼不安。「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嗎?人生應該有更不同、更美好的『什麼』……」,一個聲音在岩本悠的心底冉冉升起,愈喊愈響。他週遭的朋友,也有不少人和他有同樣的想法,但大多安於現狀、遷就現實。岩本悠卻付諸行動,在二○○○年四月起修學一年,跳出狹隘的校園生活,踏上「流學世界」二十個國家的旅程,用實際的體驗追尋那個「什麼」,留學資金,是他利用春假兩個月打工賺得四十萬日圓,第一個地點,是九二一大地震後的台灣,他到台中發放賑災物品告一段落後,即飛抵印度,岩本悠每到一個國家,就跑去敲當地日本大使館的大門,並直問:「有什麼義工活動,可以讓我幫忙?」。在加爾各達,他幫忙搬運死屍體到火葬場火化,還到德蕾莎修女院為重症患者按摩,為阿富汗的醫院在堆積如山的掛號卡上蓋章,陪肯亞貧民窟的小朋友到動物園玩……,他將一路上的遭遇寫成短訊,e-mail給老師、朋友和父母。「也想到外面看看世界,如何跨出第一步?」、「受到你的鼓勵,決定再接再厲找工作。」反應超乎預期。
保證「活著回日本」

在土耳其,他與長久以來想到土耳其觀光的父母會合。當他比手畫腳生動地敘述驚險刺激的旅程時,母親在一旁拭淚,父親卻說:「養育只做讓父母安心的事情的小孩,沒有意義」。但要岩本悠保證「活著回日本」,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被父母所珍愛」,同時「化解多年冰封的親子關係」。
元氣地球NET
   
整整一年,岩本悠流學二十個亞洲、非洲國家,每一個經歷遭遇、每一次相知相遇,將岩本悠的人生座標,逐漸從「利己惟我的狹隘格局」,推向別人happy、自己就更happy的「關懷大我的寬廣視野」。他在流學的過程中,發現一個人感覺幸福與否,就在於對事物的看法。同時,他認為廿一世紀就是分享的時代,自行籌款出版《流學日記》,除與更多人分享,並打算將版稅所得作為籌募到阿富汗蓋希望小學的基金,終於克服萬難,在二○○四年九月於阿富汗最落後的難民集中營Amer Amza地區,成立第一所希望小學,實踐他第一個夢想——積極創造一個學習的機會,以便貢獻世界。他始終認為「世界是我的學校,我要將所學回饋學校」。有的大學生自動自發地向學校或書店推薦岩本悠的處女作《流學日記》,有的人在網路上大大傳播這個信息,串連組成「元氣地球NET」,他們以「樂在其中,打造貢獻世界的學習所」為宗旨,到日本各地開起了討論會、研究會,更在○○三年十二月廿五日正式成立了近十萬日本青年參加的「Gonki Dama」組織,主張:第一是享受奉獻、第二是創造求知機會、第三是向世界做出奉獻。
年輕,有什麼不敢的?

岩本悠在出版《流學日記》現身說法時,他常說:「年輕,有什麼不敢的?」,他為了學英文,利用大三學校派遣學生的制度,到澳洲留學一年,他處處主動出擊,終於取得新力澳洲分公司實習機會,正巧碰上新力總公司社長安藤,邀請澳洲總理霍華德視察公司,岩本悠抓住機會毛遂自薦,呈遞一封建議新力設立企業人學校的建議書,深獲新力安藤社長賞識,已於○○四年四月一日被錄用為日本新力集團員工訓練中心總監。岩本悠感觸良深:「以前我參加義工活動,人家都說你是學生才能投入,現在我是一般上班族,和大家站在同等立場,但是我還是會繼續義工的活動,而且要弄出成果,讓大家刮目相看。」走出日本,走出由你玩四年的校園生活,岩本悠拉大了視野、開闊了胸襟,為自己找到新的人生座標,重新站在人生的起跑點上。

岩本悠故事摘自周大觀文教基金會http://www.ta.org.tw/web/c11_6.html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a123&aid=372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