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事情一次做對的工作規畫術
2011/07/19 12:56:03瀏覽652|回應0|推薦0

事情一次做對的工作規畫術 

整理撰文 / 謝明彧,編輯 / 齊立文2011/07/07 14:54

事情做到一半才發現有所疏漏,以致影響工作進度;有很多方法可以將工作做好,卻不懂得活用;非得等到工作期限將屆、火燒屁股了,才開始動手;臨時狀況導致原訂計畫大亂,只得手忙腳亂地重新安排全部事務……

明明一開始也有心要將事情做好,為何最後老落得力不從心、草草以終呢?不是工作太難,而是做法太粗糙

面對工作做不好的窘境,有些人或許會歸咎於自己才華不夠或能力不足,但日本知名教育學者與效率專家齋藤孝認為,這只是一種推諉的逃避心態。他在《規劃力》書中以「讀書和考試」為例說明,考試考不好時,一般人多半會以「這個科目我不拿手」當藉口,但其實問題主要出在於「溫書規畫不理想」或「考試時間分配不當」。

日本工作技巧訓練專家神澤順在《大工作術》書中也指出,人們在工作上之所以會手忙腳亂或漏洞百出,根本原因通常不是工作本身太過困難,而是實踐步驟太過粗糙──亦即,事前沒有以通盤觀點進行思考及規畫,凡事只憑臨機應變,致使「早知道先做XX就好了」的憾恨層出不窮。

因此,唯有坦承「規畫不夠周全,才讓事情進展不如預期」,才能正視問題的根源,找出解決之道。

規畫:預先安排工作流程

所謂「規畫」,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研磨工作力》書中界定如下:「預先思考整體計畫,安排好工作執行的程序,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不會白費力氣,而且高效率的工作情況。」

齋藤孝則指出,日本有句話說「規畫占工作的八成」,意思是工作的成敗有八成取決於規畫的完善與否。

事前規畫做得好,就像預先安排好旅遊動線及交通工具,由於已經全盤掌握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所以接下來只需逐一完成各作業細項即可;反之,如果走一步算一步,去到一個景點之後,才開始翻旅遊書、訂車票,很容易就會出現流程銜接不順,甚至是出錯或做白工的情況。

拆解:搭建達成目標的行動階梯

從上述可知,規畫可說是把工作做好的第一步,因為每一項任務或計畫,都會被賦予最終的目標及成果,所以勝負優劣的決戰點,就在於如何找出一條最省力、最高效率的路徑,在過程中踩著從容的步調,從「現狀」通往「目標」。

關於工作執行順序的安排,齋藤孝做了一個很傳神的比喻:工作規畫就如同在「現狀」與「目標」這兩點之間,建立起一道「階梯」,透過拆解工作流程,帶領人們一步一步走向終點。用階梯做比喻,象徵著工作規畫的三大意義:

一是唯有每一階與每一階確實銜接,才構成階梯。因此,沿著階梯前進時,沿途中若有任何一階踩空了,便可以立即察覺執行步驟的設計有所疏漏,還能明確掌握錯誤的位置與範圍,及時進行修正,讓工作執行不至於中斷。

二是階梯的每一階,都必定是雙腳可以跨上的高度與距離。這意味著,若想要實現目標,除了要切割工作流程,釐清各個階段應該完成哪些作業外,還必須確保每一個細分的作業項目,都是可以被確實完成的大小與份量。如此,工作者才能對整體工作進行的狀況進行管理,並輕易掌握進度。

三是階梯能讓距離遠近變得明確,每當躍過一階,都可以測量自己距離目標又近了一步。這種可以具體感受到的「進展」,將可為工作者帶來成就感及更大的幹勁:只要再往前一步、再往前一步⋯⋯就快要抵達終點了。
7
步驟完成工作規畫,晉升工作達人

針對如何將整體工作拆解成明確可執行的細部作業,在彙整二十餘本相關主題的書籍之後發現,不同作者對於流程的劃分與切割或許見解不同,但大抵都會涵蓋以下3個概念:對目標方針的確認、對執行作業的細分,以及對時間的安排與掌控。

畢竟,過程安排得再縝密、時間掐得再怎麼緊,方向錯了也是徒勞無功;不標再怎麼遠大、執行得多麼漂亮,時程延遲了也是枉然。

以此為基礎,一項工作的規畫大致可拆解為7個步驟:

1.制定明確目標2.拆解作業流程3.理出優先順序4.委派分配任務5.精準掌握時程6.找出風險因子7.總結檢討改善。

7道步驟構成了一個工作管理與改善的循環,唯有完整走完整個流程,並將每一次經驗做為下一次改善的起點,才能讓工作規畫愈來愈精進,晉升做事思緒明晰、從容自信的工作達人。

工作規畫術步驟1:制訂明確目標

有了明確的工作目標,才能確保每分力氣都不是做白工。在接到工作時,千萬不要一股腦地埋頭苦幹,而必須先後退一步、拉開視野,釐清「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設想「理想的成果是什麼」,再考量任務的範圍、資源與期限,著手制定目標。

如果你看過《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或譯為《鯊堡監獄的救贖》)這部電影,那麼劇中主角、背負殺妻冤獄的囚犯安迪
杜佛蘭(Andy Dufresne)如何精心安排一項長達20年逃獄計畫,最終重獲自由的過程,可說是把「工作規畫」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有趣例子:

年約30歲的年輕銀行家安迪,在不幸入獄後,先花了3個月觀察囚犯間的互動,決定接近監獄裡的「萬事通」瑞德,成功購得了一支手掌大小的鐵鎚;之後又花了3年,靠著財經專長幫獄卒節稅,鞏固自己在監獄裡的地位。

入獄10年後,安迪已協助許多獄友考取高中學歷,讓典獄長信任他的管理專才;在剩下的10年裡,他又幫貪汙的典獄長洗錢,並暗中留下紀錄。最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安迪已安於監獄生活時,才發現他用當初那把小鐵鎚,20年來不間斷地鑿通牆壁,從化糞池污水管裡逃脫。

制定目標2前提:
抱持「問題意識」與「目的意識」

工作規畫的第一階段是建立明確目標,以確保每分力氣都不是做白工。因此接到工作時,千萬不要躁進盲動、一股腦地埋頭苦幹,而是必須先後退一步,釐清「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問題意識)掌握「理想和現狀的差距」,再思考「用什麼方法才能填平差距、達到目標」。

在工作中,達成任務的路徑不只一條,好比前述影片主角安迪,儘管含冤入獄,亟欲「重獲自由」,但方法並不只越獄一途,還可以透過正當的法律程序。然而,安迪的「現狀」是有機會證明自己的清白時,卻遭典獄長陷害而失敗,所以只剩「逃獄」是值得投入的方向。

確定方向無誤之後,工作者在設定目標前,還必須先大略想像「工作完成時的理想成果」,並且抱持這樣的「目的意識」,具體地去考慮「該如何進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回到鯊堡監獄裡,安迪一定預先設想過,即使成功越獄,身為通緝犯的他,也只會淪為一無所有,因此他的「理想」是獲得一個全新的身分、擁有一筆錢,到墨西哥的海灘過好日子。

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安迪選擇了他的策略:逐步建立人際關係,善用金融專長提高自己在牢獄中的地位,取得貪汙典獄長的信任,創造了一個虛擬身分,協助典獄長洗錢;最後就以那個身分重出社會,提領現金,同時揭發典獄長的罪行。

由於問題意識與目的意識都很明確,安迪在牢裡沒有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也不會不知好歹地硬闖警衛槍口,而是定出縝密計畫,每天按部就班地朝逃脫的目標前進。

制定目標3要素:
範圍、期限、資源

想清楚了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以及做完這件事能夠達到什麼成果,接著就進入實際制定目標的階段。凡是制定目標,都不脫「設定期限、資源、範圍」這3項要素。

每個目標都需要期限,否則永遠無法完成;資源指的是工作者可以掌握的人力、物力、財力;設定範圍則是判斷「該做什麼」以及「做到什麼程度」。

在《刺激1995》裡,安迪能運用的「資源」,除了自身的財經專長之外,就只有一把小鐵鎚,所以他把「期限」設定為20年;而「範圍」是必須判斷誰值得培養關係(萬事通瑞德、獄卒和典獄長)、找到丟棄鑿洞廢土的方法、趁機記錄典獄長的犯罪證據等。目標制定完成後,安迪還必須靠著長達20年不容一絲鬆懈的執行力,才得以逃出鯊堡監獄。

【編輯台時間】對你的惰性下戰帖

執行副總編輯 齊立文

英國歷史學者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在1950年代出版的《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書中,最常被引述的一句話是:「Work expands to fill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中文意思為,「你可以用來完成工作的時間有多少,你的工作就會拖延、膨脹、複雜到讓你足以填滿那段時間為止。」

帕森金舉例,一位清閒的老太太可以花上一整天,寫一張明信片寄給她的侄子,但一個很忙碌的人,可能只要3分鐘就完成了。把場景轉換到日常工作現場,如果有一件工作你可以在3天內完成,但如果相同的工作,給你20天的時間,有趣且弔詭的是,你會在20天後交差。

同樣是一天8小時的工時,指派給你一項任務,你會在下班前完成一項任務;派給你兩件任務,你就會做完兩件事;派給你20項任務,你或許沒辦法全數完成,但你應該會開始做計畫、排時間,挑些緊急或重要的事來做,最後可能可以完成12件。一樣的時間、一樣的你,為什麼會這樣?

職場上,人除了要跟時間賽跑、跟工作量打架,更常要跟自己的惰性奮戰。你重視「私人生活」,就會趕在下班前一刻收工;你不太在意下班時間,就會利用「加班時間」做正事。你尊重「死線」(deadline),那麼死到臨頭的前一刻,你會開始動作;你連死線、承諾也不太在意,那你就會在越過死線的那一刻,才驚覺事態嚴重。

如果你是「只要還有時間」就會拖延、就會把事情變得很複雜、想做得很完美的人,那你可能還要正視另一件事:實際完成工作的時間,經常比你「估算」的完成時間還要長……很多。

所以,工作要規畫,而且規畫了以後,你還要尊重自己設下的期限、許下的承諾。別讓充裕的時間變得來不及,別讓可預見的風險釀成災難,別讓原本可以做好的工作草草收尾,「不要把『動作』(motion)誤當成『行動』(action),」文豪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如是說。

【正向思考祕技】4步驟自我改造,讓自信成為一種習慣

整理 / 陳立唐

你的同事台風穩健又自在,在講台上發表精采的演說;他做事又快又好,獲得上司的信任和喜愛,還時常被賦予重任;他每天都容光煥發,好像一直有好事情發生在他身上。

對照自己目前的狀況:害怕上台、事情老是做不完、看起來好像睡不飽
⋯⋯種種跡象都顯示,該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巴登
葛史密斯(Barton Goldsmith)在他的著作《自信,沒人能給,更別自己摧毀》中提到,經常生活在疑慮、不安或相互比較的環境下,會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長期缺乏自信,會讓我們喪失挑戰的勇氣、剝奪自己尋求突破的力量。低落的情緒更會進一步侵害生活與工作各層面,貶低個人價值,甚至扼殺生存的意志。

因此,不妨從個人出發重建自信,積極培養作者提及的4個習慣,徹底改造自我。

1.
從「打理門面」開始:

一直以來,「衣著」都是影響他人觀感的方式,例如企業主管時常穿著深色西裝和領帶,以求顯露出專業實力;當我們看到白袍,就會直覺地聯想到醫院、感受到傳遞出的權威。

因此,葛史密斯表示,選擇一個你喜歡且適合的形象,從髮型、配件到言行舉止都仔細修飾,讓外在的行為逐漸影響內在的自我評價,慢慢就能從全新的形象中打造自信。

2.
做好事,幫助別人:

貢獻自己的所學所長,為周遭及世界付出。無論投身於救災志工活動,或只是寫張卡片衷心地告知對方你很感激他的幫忙,都可以讓他人過得更好。這樣的作為,或許無法讓你賺到實質的報酬,卻可以帶來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及更美好的人際關係,提升心靈滿足。葛史密斯強調,透過實際行動,讓對方了解你的心意,最後將會得到他人的正向回饋,進而獲取信心。

3.
學會表達和控制情緒:

害怕、焦慮、憤怒、痛苦、失望等,都是造成自信低落的情緒元兇。然而,這並不意謂著你必須「排除」這樣的情緒,而是要學會「表達」和「控制」。
葛史密斯認為,唯有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真正地面對問題,並將這樣的情緒轉換成「想改變現況」「想讓某件事情發生」的熱情與衝勁。

4.
時時稱讚自己的優點:

人們時常習慣記住自己所做的蠢事,但忘了自己也曾運用聰明才智化險為夷;過分關注自己的缺點和弱勢,卻忽略自己與眾不同的才能與優點。

葛史密斯建議,把「自我稱讚」結合至每天的思考與行為,你將會愈來愈能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woo09&aid=544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