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11:39:40瀏覽430|回應0|推薦0 | ||
一個人體從高樓墜地,也許只能引起幾聲嘆息;但十幾個肉身連續撞擊地面的聲音,卻能震動整個世界工廠。富士康的跳樓事件和佛山本田廠的罷工事件,最近相繼以大幅加薪收場,不僅為中外資企業掀起了一股薪資漲風,也為中國勞工的人權意識打開了一片風景,最終將對社會變遷產生深遠的影響。 受本田和富士康事件影響,製造手機零件的美律深圳廠近日也爆發數千工人要求加薪的罷工,並成功迫使資方讓步。緊接著,中國從南到北都傳出罷工事件,昆山一家台資工廠甚至爆發衝突,造成數十人受傷。與此同時,中國全國總工會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台商及外資企業儘快組建工會,強調應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保障生產線上工人的權益。 可以預期,這場發生在2010年春夏之交的工潮,將繼續擴散,牽引中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一波新的變化。往後,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誘因或將削弱,也許會有外資或台資企業開始從中國外移;無論如何,留下來的經營者對廉價勞動者予取予求的心態勢必修正,而中國官方對工運一味壓制的傳統手法也必須調整。 歷史軌跡的轉向,有時常出於偶然。富士康發生連續跳樓事件,其實並非因為它是惡名昭彰的血汗工廠;而是中國模式「圍鎮造廠」的超大型廠舍聚落的奇特生態,加上軍事化管理及機械式作業線的病態文化,和所謂「90後」世代的脆弱心理狀態碰撞,產生的複合併發症。所幸富士康是素負聲譽的企業,有足夠的正面條件讓外界看見真相,並有較充分的餘裕回應勞工及社會的要求。富士康加薪雖導致集團股價大跌,但從長期看,提早調整轉型總比遲誤來得明智。 相形之下,本田汽車佛山廠近三周的罷工,則更令中共心驚膽跳。形式上更有組織,手段也更強烈,不僅造成本田中國生產線的徹底癱瘓,並導致該公司卅億人民幣的營運損失,逼得原本姿態強硬的資方不得不俯首讓步調薪。比起富士康的十二跳,本田罷工對中國勞工絕對有更大的傳染力,勞工們在「工廠散步」的手法已廣泛流傳,一旦蔓延,政府和企業將窮於應付。 中國在短短十幾年間成為世界工廠,儼然已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但發展至今,此一奇蹟模式也暴露了它的內在問題。外國資本雖帶來工作機會,將農村過剩人口轉為廉價工人,但也為社會加重了相對剝奪感。隨著中國日漸開放,這樣的內外階級差異變得日益尖銳,薪資制度及工會組織若不相應調整,這種建立在分工、轉包上的軟性剝削終有難以支撐的一天。 事實上,趁著景氣暢旺、形勢大好,正是進行調整的好時機。中共應伺機逐步開放企業組建工會,並讓它們擁有較實質的勞資爭議交涉權;否則,一旦勞工抗爭風起雲湧,各種抗爭焦點都會指向政府,將變成主政者無法承受的負擔。以河南平棉集團為例,與本田約莫同時發生罷工,這家陸企卻因偏處內地遭到地方政府強行鎮壓。該集團從國營到股份的改制過程中吞掉了員工股權的問題,如果就此置之不理,不怕激起更大的民怨嗎? 十多年來,各國企業爭相赴中國設廠,看中的是當地廉價的勞動力;但隨著經濟成長及勞工意識的抬頭,那樣的熱潮走向冷卻,恐怕是必然的發展。從更高的角度看,在內需市場逐漸強大後,中國必須設法逐步摘掉「世界工廠」的帽子;畢竟,讓廣大人民為外國廠商充當廉價代工勞力,只是追求「先富起來」的階段性任務,現在該回頭照顧「均」和「正義」的問題了。 富士康和本田事件已經吹動了中國勞工維權的風車,這股風潮現在看來是停不下來了。 富士康效應對大陸帶來的風險 2010-06-10中國時報 全球最大代工廠─鴻海集團富士康兩度宣布調薪,幅度達一倍;而各地方政府的調漲基本工資風潮,及風起雲湧的罷工潮,除了宣告大陸將告別低廉勞力的「世界工廠」角色、全球通膨壓力增加外,其影響與意義恐怕還不僅於此。富士康引發的這波工潮,也可能讓台商版圖再重新洗牌,更可能引發大陸經濟與社會的負面效益,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由於接二連三的跳樓事件,富士康先宣布為員工加薪三成,但不出數日,又宣布在十月有另一波加薪,讓基層員工薪資由完全未調薪前的每月九百人民幣,一舉增至二千人民幣。消息一出,所有在大陸台商都倍感壓力,可謂「哀鴻遍野」。 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龐大、低廉又勤奮的勞力,力爭上游,創造了經濟的高成長,民眾所得翻了幾翻,也爭得「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不能否認的是,以「泰勒式管理」為主軸的工廠管理,生產線上重覆又乏味的工作,每個員工都是一個小螺絲釘。加上過去十多年刻意壓低的薪資,讓大陸生產線的勞動力就如在一個大壓力鍋下,大陸官方一直很注意勞動市場形成的經濟與社會壓力,中共中央倡導的「和諧社會」,其實就是希望在維繫低廉的勞動力競爭力的同時,保有社會的安全與和諧。但富士康的大幅調薪,可謂掀起了這個鍋蓋。如處理不當,形成燎原,大陸可能付出相當的代價。 大陸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開始把出口型的經濟,逐步增加國內需求,希望調整為內需型經濟;而要擴大內需,人民一定要有錢。加上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由當年的均貧變成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社會矛盾上升。因此,不論從經濟轉型,或彌平社會矛盾與貧富落差,大陸勞工薪資調高,顯有其必要,更符合官方立場。這由「工資增長」可望成為第十二個五年計畫的重點、各省市地方政府紛紛調高一到二成多的基本工資,可看出此趨勢。如果能平順的調整,大陸是有可能提升其產業體質、增加附加價值,並轉型為出口、內需並重的經濟體。 但問題是「富士康效應」不僅於此,它可能破壞這個進程。富士康薪資原本就優於同業,第一次宣布的調薪三成,已經就超過各地方政府調高的基本工資幅度,雖然對同業造成壓力,但仍屬「合理可處理的範圍」。但再次宣布調薪,且兩次調高幅度達一倍時,就已超過正常幅度,其引發的漣漪影響,與帶來的風險,恐怕難以預料與掌握。 原本就在壓力鍋下的其它企業勞工,可能群起效尤,富士康的「薪水倍增」成為可「追隨的目標」;而對規模與對下單大廠議價能力遠遜於富士康的大部分台商而言,薪水加倍是一個難以承受的重。勞方有更大的期望,資方又缺乏調漲一倍的能力,勞資雙方落差更大,裂痕必起,勞工運動、罷工潮必然四起。這由部分原本因資方調薪已平息的罷工潮,在富士康二度調薪後風波再起,及各地蜂湧而起的工潮,即可看出其影響已逐漸發酵。 這波「富士康效應」的影響與風險,短期而言,台商生產成本增加,獲利下降,大陸社會動盪加劇,離「和諧社會」日遠;長期而言,由於勞資雙方的和諧與互信因工潮被破壞,必然影響廠商後續投資意願,甚至就此遷廠、關廠。原本平順逐步調升薪資,期望達到轉型的經濟,是否因此難以達成,甚至失去「世界工廠」優勢,並付出勞資糾紛大增、社會動盪加劇的代價。這波富士康大調薪引發的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兩岸經貿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後,依存度可謂越來越高,大陸市場占我國出口的四成多,上千家上市櫃公司幾乎都有在大陸投資設廠,不少企業的大陸出貨比重早超過公司的五成以上。因此,大陸經濟與社會的變化、轉型,對台灣當然會有影響。「富士康效應」在大陸引發的波濤,將如何衝擊與改變兩岸經濟型態、台商版圖、甚至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力消長,值得各界關注與及早因應。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