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0 23:56:50瀏覽347|回應0|推薦2 | |
造先師的反 ~~ 照片裡是六零年代留下來的"革命無罪"噴漆.(曲阜孔廟石碑) 和所有的傳統產業一樣,在我們製鞋這一行裡,擁有特殊技術的人員通常被稱為"師傅".譬如說開紙版的人,調色水打鞋乳的人,製做楦頭的人等等.我們不會叫削皮或擦膠水的員工為"師傅".這些工序雖然也重要,但是技術性遠遠低於前述的三者. 真正要當開版師傅的人,自然不能接受我在英國的那種少爺式的訓練.聽朋友說,所謂"學師仔"的過程,就是先得花三個月的時間專門練"刀法".在紙板上劃一道線,然後拿小刀沿著自己剛才劃的線條割開,徒手,不能用尺.此時決不能容許一丁點的左右偏移,切口要乾淨俐落.用想的是容易,但當真的做起來,人的手掌是血肉之軀,有神經有脈搏,豈能如機器般抖也不抖?若是裁直線真能練好了之後,接著便練習曲線...別忘了,這只是訓練如何拿刀而已,一個開板師傅要懂得素描,懂得腳型與尺寸,懂得材料的伸縮性...林林總總."師傅"的養成是很不簡單的. "師傅"之稱,大概是傳統產業的技術傳承,還是師徒制的.這個稱謂既有禮遇之意,也迴避了公司裡職務位階高低的尷尬問題.(技術人員通常不會是決策階層.對於這些重要卻不甚高階的員工,在稱謂上用尊稱,以達到社會關係上的"平衡") 在產業之外,大陸人通稱司機為"師傅",因為內地擁有車子的人不多.除非為了就業,一般人是不會去學車的.所以開車也是一種專業.不過在山東省,你叫計程車司機"師傅"的同時,司機也叫你"師傅".此地的"師傅"是普通陌生人之間的通稱.一上車,司機會跟你說:"師傅,你要上哪裡去?"在曲阜,則更親近一步,叫你"老師".在小吃店裡,服務生會問你:"老師,你要吃點什麼?" 第一次被這麼多不同的人叫"老師",自然很不適應,而且有一種感受: 假假的.整個曲阜的旅遊景點都充滿了騙局.若還被當地人稱作"老師",總有被愚弄之後再被消遣嘲笑的感覺. "老師,你周公廟之後準備上哪兒?"一個五十好幾的三輪車夫叫我"老師". "少昊陵"我說. "老師,少昊陵五點就關門了. 我們去近一點的地方好嗎?" "那就不用你送了,我坐的士去."我說. "喔,那不成.我去我去.."車夫說. "你不是說少昊陵快關門了嗎?" "行行行.沒事兒的,老師!" 這時我真想發揚一下台灣人尊師重道的傳統,給他一句:"恁老師咧!"我實在是無福消受當地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客套.在這個周公曾統治過,孔子居住過的地方,儒家文化已經從深深的根處被拔起了.實在想不出當今曲阜人這種虛矯的稱謂語,又是從何而來? 我有個在高職裡教書的朋友,每次有人叫他"老師"的時候,他總覺得不自在."老師"或"師傅"總是某一種權威的擁有者.不過這種基於學術真理而來的權威既不是絕對,也不是永遠.我不知道自然科學研究的情形是怎樣,但是就人文與社會科學而言,它們必須在不斷的挑戰與質疑之中,逐漸取得學術的客觀性與更開闊的視野.所以敢於以"老師"自居的人,就要有胸襟接受學生的質疑和挑戰. 我必須說,包括在台大校園裡,台灣具有這種風 我國一的是男老師是俗稱的"老芋仔".姓高,長得也高,應該快六十歲,鄉音很重.青年從軍,然後隨著國民黨來台灣.手臂上刺字,好像是"眾志成城"之類的,看不清楚.部隊退下來之後,被安插到國中教國文. 有一次講"姑且"這個詞,是個偏義複詞."姑是且的意思;且是姑的意思..." "那麼,這個'姑'或是'且'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同學問. "對不起,我也不知道."高老師說. 我印象很深刻,那是我這輩子求學第一次聽老師說不知道.他是個有勇氣的人. 他本也是大老粗一個,學校竟然還編排他兼教我們公民與歷史,直是誤人子弟. 當時不像現在人權高張,國中校園裡體罰盛行,每一間教室的黑板槽下都放了好幾根藤條.在那種風氣下,他從不打學生,拿起國文課本還帶一點書卷氣,在我們調皮搗蛋的男校裡算是異類了. 國二的是女老師,約莫三十來歲,姓欒,臉蛋很清秀,但是看得出北方人的骨架,肩膀寬.她家裡原籍是威海,國共內戰時全家去了韓國.後來以僑生身分進了台灣的師範,國學和文學造詣當然比 我們都還太小,但是隱隱然發現了"師"與"生"關係之間的某種顛覆 ~~ 在學問求知上的,還有人際關係上的. Aquinas 2006.9.2. 於東莞東城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