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3 18:30:06瀏覽10613|回應13|推薦167 | |
台南府城「萬壽宮」,是清朝皇權在台灣的最高象徵。 台南地方法院舊宿舍區日前進行綠化工程時,挖出「恭修萬壽宮碑記」的碑額,由此可以證明,出土地點應為清朝萬壽宮遺址,當地又曾為第一代台南地方法院所在,兼具政權與司法權的象徵,如能指定為古蹟或規劃成文化園區,將可使台南府城的文化資產更加深厚。 台南市中西區公所二十五日傍晚,在府前路舊地方法院宿舍原址,進行綠美化景觀工程時,挖到一批石雕物,上面清晰可見「恭修萬壽宮碑記」等字樣,引起文史界人士關注。市府文化觀光處聞訊,立即要求停止施工,將出土文物送請專家鑑定,工程現場則暫時回填,後續是否進行遺址調查或考古發掘,則再行評估。 經研判,這批出土石雕物,為整組石碑中的碑額及底部的碑座,中間的「恭修萬壽宮碑記」主體則早已出土,與另一塊「萬壽宮圖碑」,併排陳列在大南門碑林中。從碑文中可以了解,萬壽宮興建的緣由,以及其所象徵的意義。 依照清朝禮制,每逢聖壽、元旦、冬至,臣子應向皇帝朝覲慶賀,但台灣孤懸海外,只能在當時的府學明倫堂內,舉行遙祝恭賀典禮,康熙五十年台廈道陳璸在小東門外永康里處建萬壽亭,但因位於城外諸多不便,後來又移回明倫堂行禮如儀。 明倫堂為傳授知識之處,與向皇帝「宣示效忠」的政治場域,功能有所不同,知府蔣允焄於乾隆三十年於校士院土地興建萬壽宮,當時的規模並不大,乾隆四十二年另一位知府蔣元樞予以重修,其體制莊嚴肅穆,擁有台灣唯一陽刻的「下馬碑」。蔣元樞除親撰「恭修萬壽宮碑記」之外,還刻了「萬壽宮圖碑」,留下圖文並茂的珍貴紀錄。 亦有傳說,「鴨母王」朱一貴起兵反清時,曾在萬壽宮即位稱王,但尚有待考證。萬壽宮做為清朝在台灣的皇權象徵,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年,直到西元一八九五年才結束。日本接收台灣之後,利用萬壽宮與毗鄰的安平縣學文廟,做為臨時的台南地方法院,因空間漸不敷使用,乃選取台南監獄旁的「馬兵營」舊址,興建正式的台南地方法院,萬壽宮遺址則改建成台南地院院長宿舍,光復後仍然沿用。 面積廣闊的院長宿舍圍牆高聳,平常均籠罩著一層神秘面紗,外人難以窺其全貌,三年前有文史工作者披露,當地為清朝萬壽宮遺址,庭院中刻有龍紋的「御路」與柱珠、石鼓,應是萬壽宮的遺物。日前「恭修萬壽宮碑記」碑額與碑座重見天日,更使遺址之說增加有力的佐證。 台南地方法院已於二○○一年遷往五期重劃區,亦即第三代台南地方法院,位於府前路的第二代法院被指定為古蹟,目前正進行整修,計畫改為司法博物館,至於曾為第一代法院的萬壽宮遺址,到底要繼續「庭院深深」?還是另作適當規劃利用?頗令人關切。 因大批文物的出土,萬壽宮遺址已經有清楚輪廓,地方上要求將該處規劃為文化園區,亦有文史界人士建議,將地院院長宿舍指定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唯有讓該遺址取得明確定位,才能考慮下一步怎麼走。 最早恭迎聖旨、慶賀聖壽的地點是在台南孔廟明倫堂。 明倫堂內部莊嚴肅穆。 康熙五十年在小東門城外三里處建「萬壽亭」( 圖左紅色圓圈處 ); 圖右紅色方塊處「校士衙」,即後來興建「萬壽宮」地點, 請注意,當時的台南府城城垣,還是以木柵刺竹圍築而成。 1807年所繪的「台南城池圖」,已可看到「萬壽宮」( 圖右上角紅色圓圈處 )。 知府蔣元樞重修「萬壽宮」後,留下重修碑記與圖碑,現均存於南門碑林。 「萬壽宮」內有台灣唯一的陽刻下馬碑,文武百官軍民人等至此都要下馬致敬。 (照片引用自網路) 台南孔廟的「下馬碑」是陰刻。 日據初期「萬壽宮」的風景明信片。 日本治台期間,將「萬壽宮」改成台南地方法院,後來成為院長宿舍。 圖左黃線圈起處為「萬壽宮」遺址,右方圓圈為東門圓環,亦即清代的「社稷壇」。 (引用自google衛星照片) 「萬壽宮」遺址的部分地方法院宿舍已拆除,正進行綠化工程。 清代石雕出土的新聞報導。 「萬壽宮」遺物。圖中刻有龍形圖案的「御路」和「石鼓」, 您如果眼尖的話,可以在第一張圖中,找到它們的蹤跡。 |
|
( 在地生活|雲嘉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