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2 17:12:59瀏覽1512|回應5|推薦65 | |
小學是國民義務教育的起點,也是每個人的啟蒙之所,在人生當中,小學是一段難忘的成長過程。台南市文化資產協會在吳園藝文中心,舉辦「金色童年─府城小學與文化資產」特展,可以勾起人們珍貴的記憶,更可激勵各小學保存傳統、發展特色,邁向嶄新的未來。 我國自古就十分重視啟蒙教育,通常會依照年齡,將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分為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宋朝大儒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明確指出:「人生八歲皆入小學,而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皆入大學,而教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古代讀「小學」的年齡,大概是現在國小與國中階段,對生活知能的培養與健全人格的塑造,這段過程都非常重要。 台灣的教育,最早發軔於十七世紀,其中心即在現稱為台南的「赤崁」地區,當時荷蘭人所設的學校,附屬於教會之下,以土著之教化為目的,並未普及化。鄭成功驅逐荷人翌年即去世,鄭經嗣位,以陳永華為諮議參軍,倡建聖廟,設學校,行科舉,積極培育人才,教育設施雖未臻完備,但台灣的教育基礎已大致奠定。 明、清兩代除了官學之外,還有義學、社學、民學等初等教育,一時之間,府城民智大開、文風鼎盛,成為台灣的文教中心。日據時期台灣的國民教育,分為小學校、公學校、教育所三種,其中教育所純為原住民而設,隸屬警察局管轄;小學校學生幾乎全為日人子弟就讀,公學校則大多為台籍兒童,涇渭極為分明。 日本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學制改革,歸併小學校、公學校為國民學校,但其施教內容仍有不同課表,不但歧視台灣人,還限制台胞升進中學,另在國民學校設高等科,這種不平等的教育制度,直到台灣光復才被打破。台南市在日據時代,原有國民學校十三所,經過六十多年的演變,現在已超過五十所,其教育制度也進入新的里程碑。 台南市的小學,大多具有悠久歷史與優良校風,有許多學校設在古蹟或歷史建築上,格外具有意義,例如原名「台南公學校」的南大附小,最早的校址就在台南孔廟;永福國小曾是清朝「台澎兵備道署」;成功國小曾為清朝「台灣縣署」;立人國小創校地點為「三郊」興建的「水仙宮」;勝利國小緊傍府城東邊的舊城垣而設立,這些學校的黌舍與草木景物,已成為台南的珍貴文化資產。 當然更值得珍惜的,還有一代代在校園中「筆硯相親,晨昏歡笑」的學子,他們在美好的環境中共同學習、成長茁壯,對每個人來說,金色童年都將永難磨滅。台南市文化資產協會所舉辦的特展,不但喚醒老一輩的回憶,也讓年輕人大開眼界,如果能擴大文物的徵求與研究、展出,將更有可看之處。 進入數位化時代後,有些學校只專注於有形的硬體建設,以及活動的精彩熱鬧,文化資產卻任其流失,對校史的記載也往往語焉不詳,久而久之,學生畢業繼續升學、進入社會後,將與啟蒙母校失去連結,造成精神斷層。因此各小學在努力發展校園特色之餘,應格外重視文化資產的保存。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