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0/21 08:48:52瀏覽2305|回應1|推薦60 | |
訪問團拜會我國駐日代表處,前排右二為副代表林金莖(他是我台南佳里的同鄉,後來升任代表,其兄林芳年為鹽分地帶文學「北門七子」之一)。
現在出國稀鬆平常,但在戒嚴時期想踏出國門可不簡單,我第一次出國,就是參加中華民國經貿記者訪問團訪問日本,算起來那已是昭和時代的前塵往事了。 民國六十八年初進報社,主跑警政路線,每天與偷搶拐騙、殺人放火的社會新聞為伍。當時日本交流協會為增進台灣對日本的認識,會定期邀請台灣財經新聞從業人員赴日訪問,小弟曾有幸獲邀。我從未跑過財經路線,為甚麼能混進經貿記者訪問團?這是有原因的。 交流協會邀請的對象,通常都是在台北跑中央財經部會的大牌記者,我們是台南在地報,本報台北財經記者剛好另有要公,總編輯就把這個名額爭取給台南同仁,有機會出國開洋葷,很多人暗中較勁積極爭取。我大學學的是日文,兼修國貿輔系,前陣子報社與天下雜誌合辦過一場財經座談會,是區區在下做的記錄,雜誌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特地寫信到報社給我小小的誇獎。不知高教授說的是不是客套話,但對我「濫竽」冒充經貿記者訪日,應該起到很大的催化作用。 如今拿著中華民國護照,世界各國暢行無阻,然而以前入出境管制可是層層關卡,取得日本交流協會邀請函是基本條件,接著要寫出國報告書、附報社核定出差公文,由於記者身分特殊,還要縣市新聞記者公會推薦函、行政院新聞局核准函…,一連串漫長的公文旅行,都快出發了護照還沒下來,讓我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我大哥託一位長輩打電話給外交部的朋友幫忙,順利幫我取得護照,後來才知道我這本護照麻煩到禮賓司司長邱進益先生,真不好意思。 學了四年日文,翻譯出版過日文書籍,但對這個櫻花國度仍然充滿未知,直到飛機降落東京羽田機場,廣播聲才逐漸喚醒我荒疏多年的「阿伊屋耶歐」記憶。財經記者訪問團先拜會日本交流協會、我國駐日的亞東關係協會、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總部、富士電視等單位。這個訪問團挺正式的,我為此特地到忠義路「中泰西服」做了這輩子第一套西裝。 企業參訪首站來到「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創辦的松下電器,位於大阪的茨木第一工廠每個月生產十萬台彩色電視機,最令我難忘的是電視歷史館中,所陳列1952年12月首次商業生產的黑白電視機,那台老骨董問世時的「身價」是二十九萬日幣,相當於一個普通公務員兩年半的薪水! 當年到日本搭乘的新幹線子彈列車,現在看起來已經是老古董了。 當時我國經濟部大力推廣的「中心—衛星工廠制度」,在日本已行之多年,以松下電器為例就有兩千三百多家衛星工廠,彼此合作無間。我們參觀的真生印刷公司是松下電器的衛星工廠之一,也是衛星工廠模範生「共榮會」的成員,長期承印松下電器的各項印刷品,該公司研發的一套電腦程式,能將畫面修改、翻轉、挪移,絲毫不留痕跡,這種美工軟體現在一點也不稀奇,但在三十幾年前已夠讓我們目瞪口呆了。 全世界第一部工業用機器人1958年由美國人發明,經過不到二十年,日本生產的工業用機器人已占全球百分之七十。我們到位於愛知縣的川崎鐵工所MAZAK工廠時,歡迎貴賓的正是會講人話的接待機器人TOMMY。 日本是汽車工業王國,我們參觀的是日本最古老的汽車廠—日野,這家工廠雖然歷史悠久,但也高度自動化,在忙碌的裝配線上,每個工人的動作都像機器人一樣迅速又有效率。日野羽村廠有一條試車道,搭載記者訪問團的巴士是該公司產品,司機載著我們在試車道上飛馳,接著在模擬世界各地惡劣路況的場地顛簸而行,日野的車量產上市前,都要在此經過嚴格的考驗。 正式拜會、企業參訪之餘,交流協會也安排豐富旅遊行程,我們遊歷了京都清水寺、金閣寺,搭乘新幹線時看了一眼富士山,還到剛開幕不久的東京迪士尼盤垣半日,賞美景嘗美食玩得十分盡興,衷心感謝「阿里嘎多」。
日本交流協會的《交流》月刊翻譯轉載我的訪日系列報導。
返國後在報紙發表五篇「訪日紀行」系列報導,是我採訪生涯的一個里程碑。日本交流協會翌年三月將我的文章翻譯成日文,以「若手記者の見た日本」為題,轉載於協會發行的《交流》月刊上。日文的「若手」就是「年輕」的意思,想當年這個年輕的菜鳥記者,因緣際會去到日本,觀摩許多先進的技術以及日本人勤奮的工作態度,如今回想起來,生平第一次出國真的收穫良多。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