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宋楚瑜問題談第三勢力
2010/10/19 13:30:16瀏覽1020|回應1|推薦3

大高雄選情自從「睡菊」風波之後已成為五都當中最有看頭的指標都市,不僅是五都當中主要候選人多於二人〈台北市雖然登記參選者為五人,但實際上焦點為郝龍斌與蘇貞昌〉外,其選舉結果更是檢驗藍綠在大高雄板塊消長的試金石。

最近,自上屆台北市長以五萬多票敗北後就沉寂於政壇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頻頻就各界所關心的「秋順棄誰保誰」議題上動作不斷。一般認為對現任高雄縣長楊秋興較為有利,而對一直都敬陪末座的黃昭順更是雪上加霜。但無論如何,這些發展或多或少轉移了各界對陳菊在風災來臨時敬在家中看電視、睡覺的究責、撻伐。

一直誤判形勢   這次恐再陷親民黨於困境

自從宋楚瑜選擇「扁宋會」,引起當時親民黨籍立委數波「滅黨式」的「棄橘投藍」潮後。再來,2006年執意投入台北市長選戰,遭到北市泛藍選民用選票讓「老將軍自此封叨卸甲歸田」。宋楚瑜似乎自始至終都站在泛藍主流民意的對立面。這次,親民黨打算趁國民黨執政後氣勢低迷的亂局中殺出一條「東山再起」的血路。但可以預見的是,愈到選戰後期,局勢將無可避免的形成「藍綠對決」。屆時,現在以無黨籍參選的市長、市議員候選人能否抵擋兩大黨夾殺、脫穎而出,也不言可喻了。

回到主題,宋楚瑜選擇走「人煙較為稀少的那條路」,雖不見得會成功但眼下卻造成各選區親民黨籍候選人的危機。相較於新黨雖然規模不及親民黨,但選擇採取與國民黨「既競爭又合作」的路線,新黨籍候選人的選情普遍較親民黨籍候選人來得穩定。這是因為新黨主事者深刻的體會到:台灣已走向兩大黨超穩定的政治結構,除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為「無意識形態、中間」的政黨,否則要去除泛藍或泛綠的標籤簡直比登天還難。

因此,以第七屆立委選舉為例。新黨與台灣團結聯盟都登記在政黨票上。兩者都自詡為中間偏左或偏右的中道、理性政黨,結果均以不到5%的主要政黨門檻而雙雙出局。原因何在?就是因為該兩黨長期經營深藍、深綠區塊選民,到了選舉前為了短期策略猛然主張較為中道的主張,自然不易開拓新的票源,反而甚至造成原有票源的流失。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宋楚瑜動作頻頻為楊秋興拉抬的用意何在,但是宋楚瑜為綠底出身的楊秋興抬轎,顯然是與泛藍主流為敵,更是自絕於泛藍陣營之外。台灣社會雖然對兩大黨比爛、擺爛的現狀不滿,但第三勢力的空間仍然尚未有撥雲見日的時機。許多之前在政壇上叱咤風雲的老手如:李登輝、呂秀蓮、宋楚瑜、施明德...等等,都企圖與嘗試統合兩大黨之外的游離勢力,籌組所謂的「第三勢力」,但都事與願違。

第三勢力如何催生?  先積極整合!

在第七屆立委選舉時,總共有13個政黨參與政黨票的候選,結果還是由國民黨與民進黨瓜分34席的不分區立委。探究其主因莫過於主張太多太雜、各自本位主義造成票源分散以致連一席都不可得。除藍、綠之外各小黨總計拿下約10%的政黨票,假設這些票統一為一個中型政黨所囊括,今天立法院的結構與生態不至於此!

所以,那些所謂過去在政壇上一時豪傑的老鳥們,你們的當務之急是要做一個中立者、旁觀者、協調者,而不是跳下來為了眼前或是未來的個人利益聲嘶力竭、砲聲隆隆。第三勢力若除去那些意識形態甚濃、鮮明的政黨外,其實彼此之間的主張並不相斥。例如:農民黨代表農民的生存與利益、紅黨代表人民深切反貪腐的心聲、客家黨代表呼籲重視客家人尊嚴與利益、第三社會黨代表對兩大黨之外渴望放下統獨對立與揚棄焦土對抗的民意、公民黨代表推廣公民素養教育與民主理念、綠黨代表推廣環保運動與教育等等。其實彼此間並不互斥,但需要的是對彼此理念的理解、尊重乃至於支持與推廣。

更重要的是,各政黨之間更需要的是整合與協調。轉眼間下屆立委選舉在五都選後將進入緊鑼密鼓的各黨「初選秀」。各小黨倘若仍像在2008年第七屆立委選舉時一樣各行其事的話,其結果恐怕仍是被兩大黨所瓜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anchairman&aid=4513400

 回應文章

雕蟲生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三勢力難以形成之因
2010/10/20 21:02

第三勢力無法成形,問題出在選舉制度。這才是台灣政治的問題所在。

按照法國學者杜瓦傑在《政黨論》所言:

1.  一輪投票多數選舉制,趨向形成兩黨制。兩個龐大的政黨促成一個相互交替、輪流執政的局面。2.  兩輪投票多數選舉制,趨向形成一個多數黨。(摘自《政治學》,281頁,彭懷恩著)